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21课•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笑话讽刺的是什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弊端有哪些内容?•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苏联是通过什么制度从农民手中拿走了太多的东西?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赫鲁晓夫是怎么改革这种制度的?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赫鲁晓夫还有什么刺激农民积极性的措施?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为增加农业产量,赫鲁晓夫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这一措施的结果是什么?•初期增加了粮食产量,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脱离实际,不按自然规律办事•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体现是什么?•还保有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中国农村改革是怎么突破原有体制的?•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怎么突破原有体制的?•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赫鲁晓夫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是怎么冲击斯大林模式的?•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为什么不能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因为政企还是不分,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的积极性还无法真正调动起来。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他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一生。赫鲁晓夫(1894—1971)•从政治方面举例说明他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一生。•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既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也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他自己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后来又搞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古巴导弹危机的表现•想一想,他为什么是这样?•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做事脱离实际,不具有踏实作风•赫鲁晓夫最后政治结局是什么?•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取代他的人是谁?•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赫鲁晓夫的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在于什么地方?•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则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勃列日涅夫在工业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改革?•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目的是什么?•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以致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为什么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