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简便方法--容易掌握的平仄规律写诗莫过那个平仄最头痛,一看就有点眼花,好象很不容易记呢什么“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还有调来调去,差不多把人的脑子都记昏了。我也为此吃了不少苦头,就是钻不进去,搞不清爽。后来,总算弄明白了,其实非常简单,所谓几种格式,都是一种里化出来,只要掌握了规律,就很容易记住了。就以七言绝句为例吧,七个字,前面四个,不是“平平仄仄”,就是“仄仄平平”,反正“平平”与“仄仄”都是成双的,这样读起来有韵味。后面三个字,也简单,先看最后一个字,如果是押韵的,反正都是“平”声,比如二、四;不押韵的,则用“仄”声,比如一、三。这样五个字就确定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了,它的平仄就好办了虽然有几个形式,但是都是根据句式确定不变的,很容易弄明白。打个比方,前面是“平平仄仄”开头的,最后用“平”声,那么这一句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剩下的两个字是“仄平”,前面与“仄”相同,后面与“平”相同,刚好套进去,读起来就顺口了。如果反一反,就套不进去了,比如把“仄平”改为“平仄”,那么就变成了“平平仄仄平仄平”,这样读起来就不顺口了。因此,一般来说,在句子的中间,可以有三个“平”声或三个“仄”声,结尾一般都只有两个“仄”声或两个“平”声。所以,掌握了规律之后,只要第一句确定,以后就都全部确定了好象流水一样自然而下,把个比方:第一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后一个字属于压韵,所以用“平”声,那么第二句因为要与第一句相对,前面四个字平仄肯定是相反的,就是“仄仄平平”,第二句最后一个字压“平”声韵,那么第二句就确定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关系称之为“粘”,所谓“粘”,其实是相同不相对的意思。第二句开头是“仄仄”,那么第三句开头也是“仄仄”,前面四个字就是“仄仄平平”,第三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那么,它的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不会是“仄仄平平平平仄”,四个“平”声,读不响了;也不会是“仄仄平平仄仄仄”,结尾三个“仄”声,声太拗了,也不好。那么第四句,又与第三句相对,第三句是“仄仄平平”开头,第四句就用“平平仄仄”了,因为最后一个字压韵,所以就确定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其实第四句平仄是与第一句相同的。而七律,就是这么再叠加上去,再加四句,就这么简单,哈!再加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要不造成“孤平”,就可以随心所欲写诗了,现在更加简单,网络有工具一套,平仄声调都辩别出来了。所谓“孤平”,就是在一句当中,没有“平平”两个平声字,只有一个平声字。平声太少,仄声太多,就显得不协调了,尽量避免即可。可怜我当时弄不懂,费了好大的劲,与小糊涂大哥互相学习,呵总算弄明白了。不怕出丑,当时还写过几首学诗的诗,今录于下,以博大家一笑!七绝习作(三首)--------------------------------------------------------------------------------我虽向来爱作诗,乃打油诗尔,故一直不敢以“七绝”称,实为不知是否合律。而所以不知者,乃懒尔。明明格律在前,何以不作参考。懒者,习气也,所以束我不得进步。今知过矣!始字斟句酌,学作七绝,然皆戏作尔,虽无深意,但学合辙而已。其一美妙檀郎日夜牵,交加寒热动心弦。明珠掌上随时捧,总道消息在目前。说明:此诗和小糊涂诗而作,小糊涂诗云:不意遥约相会音,寒灼不阻望城穿。遥盯信使传呼唤,你步青云落境前。我忍不住凑和:美妙爱听檀郎音,寒热交加心欲穿。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掌上明珠看不够,知那消息在目前。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这诗显然是不合律的。小糊涂帮我改了一下:美妙动听檀郎音,交加寒热若心穿。明珠掌上看得够,岂料消息在目前。小糊涂提醒了我,我于是开始学作七绝,把每个字的平仄查了一遍,重新调整了一下,初算合格了。附注:美妙:双关语,一指声音美妙,二指妙龄少女。檀郎:唐诗云:“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此反用其语,檀郎声音最美妙,令伊人牵挂。美妙檀郎日夜牵:意思是说:有一位妙龄少女,把檀郎放在心上日夜牵挂。交加寒热:指感情起伏,喜忧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