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老师说说我对这节课的设想。第一部分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及民间艺术妙趣横生。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自己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通过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汪曾祺所写的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赏析他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精彩语句,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珍惜热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3、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距课文所叙述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地品读是教学的关键。第二部分说教法基于以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当变化,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第三部分学法指导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提高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