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南沙区东导小学陈惠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4页内容及练习十七的第1~4题。教学目标:1、会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2、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到20各数。3、渗透知识间相互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具、学具准备:教具课件、若干磁性小棒、磁力板、直尺图;学生准备20根小棒、皮筋、直尺。教学过程:一、引入看一看,数一数。电脑演示教科书第75页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中都有什么?(老师、学生、骑自行车的人、树和车)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这里首先让学生试着数出一共有多少人?其中教师和学生一共是10人,是学生已经学过和知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接着数下去,看一共有多少人?)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你们每天出门是不是要过马路?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呢?启发学生说出要遵守交通规则并注意安全。教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能从1数到20,但是只会数数还是不够的;对于这些数,你还知道些什么?或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1、数一数,捆一捆,建立表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充分体会1捆是10根,10根捆成一捆。】(1)让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小棒,从1根数到10根,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然后电脑演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动态过程。问:1捆里面有几个1根?引导学生得出:1捆里面有10个1根,即1个十里面有十个一。(2)在认识1捆小棒10根的基础上,再往下数数。【使学生直观地在10的基础上,初步看到10至20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感知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电脑演示和学生操作共同进行。问:在1捆后面再添上1根,一共是多少根?(指名在黑板上摆)学生答11根。(板书11,十一)11里面有几个1捆和几个1根?让学生观察自己摆的小棒,回答:11里面有1个1捆和1个1根。即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问:11中的两个“1”所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自己摆的小棒,回答:左边的“1”表示1捆即1个十,右边的“1”表示1根即1个一。(3)学生独立摆小棒。【让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领悟一个十,几个一就是十几,2捆小棒就是20根的依据。】①按照刚才的捆法,一根一根地添,一直添到二十根,边摆边数,并说说数的组成。(提醒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口中所念的数跟手中所摆的小棒数相一致。②按照要求摆小棒。教师说数,如(14、17、19、20)让学生摆小棒。边摆边提问:1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9里面呢?20里面有几个十?2、教学例2。【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图,直观、形象地在大脑里对数的顺序、大小、各个数的书写差异打下深刻的烙印。】(1)在思考中学会举一反三。电脑演示直尺图:先读0至10,再读11至20。(采取多样形式读数:如分组读,男女读或接龙游戏等。)让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读0至9和10至19有什么不同?10至19的左边比0至9多个什么数字?(多个“1”)这个“1”表示多少?(表示10)(2)在读数中辨别数的大小。结合看直尺上的数,向学生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17比14大还是小?与15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3)练习:把直尺上的某些数隐去,让学生来填空并正确地读出来。三、巩固练习1、数数练习。(掌握数数的基本技巧)(1)让学生看书本第85页的2个例题后,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2题。(要求学生按照数的顺序把点连起来。连的结果是一个小兔图)2、认数练习。(1)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2)用小棒摆下面各数。(完成练习十七的第1题)采取老师说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看哪一组最快摆好。(从中体现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3)用竞赛形式完成练习十七的第2题。(从实际应用中加深学生对序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数和读20以内的数,知道了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