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本次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之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我要学”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要给学生带来人格、知识的魅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精彩的导入、恰如其分的名言、典例的佐证等都能收到料好的效果;二是要通过教学改革,增强学科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学而有趣、学而有用、学而有意的感知力量。如:设计“生活在线”教学环节,以解决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学习交往艺术、以反映学生各自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等都能使学生深刻感知到学习本门知识的实用性、现实性;三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逐步培养和实现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比之学习兴趣更为高层次的学习内在动力。培养责任意识,主要的渠道是思品课教学过程。其次,以学生身边正反素材为例启示学生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意识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定会有一个跨越式的转变和提高。二、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也是成长中的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其表现为“我能学”。科学的教育方式必须是在尊重人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称之为科学。把学生当作纯粹的被教育者或“容器”,明显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只有尊重了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愿望,才能让其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高压、低估、漠视学生的教育观弊端。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一要给予鼓励,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就感,使之形成自主的行为习惯。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学——课堂交流“环节后,及时给与评价和鼓励,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要创设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感到“可以学”、“我能学”的意识。如: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的或课本中的材料后附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予以“友情提示”——阅读课本的相关范围;进行社会调查、辩论会前予以适当的辅导等;三要给予帮扶和矫正,使之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偏差。如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时,要防止学生列举的事例起到负面效应,教师要恰如其分地“为我所用”。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个性差异是人的本质特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我们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让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得到最佳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一要帮助学生总结认识和了解自己,寻找“切入点”和“入口”,趋优避劣。如: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的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有的善于在讨论中内化知识;有的擅长默读,有的喜欢朗读。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与自由的空间,不可盲目的“一刀切”;二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防止“恨铁不成钢”,步入极端;三要针对目标,分层要求;四要注意评价及其评价的导向作用。四、突出教育教学的活动性过程,培养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方式。体验性是新的课标“三维”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传统的教学过程以及受到考试出绩的需要,人们往往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过程,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品质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