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学单,为学生自主导航———高效课堂经验交流发言稿张莉2015年1月学单是学生自学的提纲,是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的基础。所以,一份精心设计的学单,能够为学生自主导航!平时在批改学单的时候,总会出现为完成任务随意书写答案的学单,还有的甚至是空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单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单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这些原因的设想,让我在课余时间静下来重新思索学单应该怎么编制,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为学生服务,让大部分学生从中受益。我们都知道,“学单”是相对于“导单”而提出的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和课后复习使用的课例学习材料。它发挥的是导“学”功能,着眼于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么样”,侧重于学生“会学”。学单内容应该是为大部分同学服务,让大部分学生看懂并且能够独立完成并且从中有所收获。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其他学校的学导案,有的学单是习题的堆积,有的学单是问题的罗列,有的学单是流程的预设,还有的一课时一学单……这样的学单从内容上来说非常扎实,学生练习也很充实。可是,这样的学单设计使学生从中收获了什么?全篇的白纸黑字学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老师们愿意沉浸在这样批不完的学单里?如何设计好“学单”呢,让学生“愿学”并且“乐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我设计的学单有了这样的变化:一、增加了指导性注释。例如:1同样的内容我用小气泡的形式做了注释,再次批改学单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不再像以前随意地写了,而是能够有所侧重地选择一些多音字、前后鼻音的字写在上面。这样的指导性注释不仅能引导学生怎么“学”,有目的地学,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会自己注意这些难点字的读音,自然也就会学了。二、增加了趣味性。对比这两张学单:2发现了什么?不错,只是在学单下满加了浅色的图样,却增加了学生的“乐学”兴趣。我想,我们设计的学单是为学生服务的,干巴巴的文字学生可能不喜欢,但是加了漂亮的图画后,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有了,他们会更加愿意主动参与语文学习,自觉、主动地理解课文。三、改变了自学的方式。请看这两份学单:都是学习词语部分,我发现单纯的认读不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并且在自学时有的同学忽略这部分,当我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时,学生的兴趣点马上调动了起来,他们更愿意参与这样有挑战性的活动,也有助于锻炼他们的理解力和辨别力。四、变繁杂为专一。我们组内老师平时在交流时经常说,学单内容太多了,达单也太多了,学生的负担太重了,老师批不过来了。面对这样冗长的学达单,老师都没有兴趣了,更何况处于学龄期的学生!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决定学达单部分将复杂的经常练习的基础删掉,改为每个单元需要掌握的片段书写练习,并且一课一写。如《爱什么颜色》等这样的诗歌3类课文,我们设计仿写片段;《海底世界》就专门设计“总分”列举关系的片段;《马拉松》设计“为了……终于……”这样的练习写清楚过程的片段。而且不管在学单部分还是达单部分,一课只出现一次练写。这样的专题训练不仅解决了学生没有时间写,老师没有时间批阅的问题,而且确实为学生着想,从学生阶段训练目标出发,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单为“学生”服务。总之,在编制“学导案”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学单的重要意义,学单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好的学单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生之潜力,培养学生之能力,决不能把学单当成变相练习,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自主高效”相违背。以上就是这段时间自己摸索的浅显的认识,请各位老师嘴下留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