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办优化山村改造工作措施县乡村位于县西北部,国土面积69平方公里,村委会驻地距县城28公里、距乡政府29公里。村辖34个村民小组,年末,共有总户数1362户,总人口5500人,其中农业户1306户、农业人口5430人。该村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村,“”期间,该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均居于全县乃至全市末位,被列为省级贫困村。为改变贫困面貌,近年来,村支部、村民委员会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抓班子建设、抓干部作风转变、抓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各项工作的新突破,使村经济社会呈现出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抓“两委”班子建设,实现核心领村在一段时间内,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村干部软弱涣散,在村寨没有号召力,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困难。针对这一状况,乡党委利用村改委的时机对村“两委”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新组建的班子加强了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出基层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和带动群众自主发展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使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得到加快。近年来,新组建的村“两委”班子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一是狠抓培训学习,利用工作之余,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和自学活动,对新进入村干部队伍的同志进行集中培训。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本村实际,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和适用技术培训学习,使村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农业农村工作方法进一步掌握;二是狠抓工作作风转变,在工作中,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工作的重点。时刻牢记自己是最基层的干部,把多数时间放在农业农村工作中,与群众接触在田间地头,把工作落实到一家一户;三是加强廉政建设,牢记宗旨,把个人私利置之度外,认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各项管理规定,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严格财务管理制度,把有限的村财力投入到第1页共4页农业生产当中,同时,坚持政务、村务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在群众中树立了勤政、务实、廉洁的良好形象,也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年,村党支部5次被乡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同时,村支部、村委会多次荣获县委政府及乡党委政府烤烟生产、茶叶生产、农村经济工作和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成绩面前,村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致富的决心更加坚定,并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强村作为山区农业村,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结合村情、社情,村支部、村委会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提出了以发展烤烟和泡核桃支柱产业为重点,兼顾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在产业发展中,一是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先后完成了村社公路弹石路面铺筑17公里,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大小30余件,新建和改造烤房250多间,完成烟用小水窖建设570口,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二是抓产业结构调整,针对全村旱地多、水田少、气候温凉的实际,重点在培植烤烟、泡核桃产业上做文章,同时兼顾茶叶、畜牧业、鸡蛋果等优势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目前,全村烤烟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200亩,年完成泡核桃新植3500亩,全村泡核桃面积达1万余亩,为支柱产业发展、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狠抓科技培训,为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群众的学科技、用科技水平,村支部、村委会成立了科技发展工作组,每一项新科技、每一个生产环节坚持召开现场培训会,让群众易于接受和掌握,通过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切实提高了产业效益。目前,村烤烟、泡核桃为支柱,畜牧业、茶叶、鸡蛋果等多业并举局面。狠抓各项事业发展,实现文明树村村经济发展了,群众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村支部、村委会进一步转变思路,大力争取项目扶持,带领群众大搞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依托项目支撑,投资60多万元,完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公实验楼建设,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投资3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7间办第2页共4页学点危房改造和拆除新建工程,完成了幼儿办学点设置,同时,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普九”成果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