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说课稿监利县玉沙小学姚勤尊敬的评委、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下面就我所执教的《伯牙绝弦》从文本解读、设计理念、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一、文本解读《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善于弹琴,子期善于倾听。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他的情操,以及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二、说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我改变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文意、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以期收到较佳效果。三、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四、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情谊。五、说教学流程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自主学习”、“交流分享”、“情境感悟”和“点拨引导法”。课前AABC式的词语练习,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一)初读感知,体会韵味开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归纳出了文言文的特点,以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然后出示第一张学习任务单----读文。本层次的教学,通过组内轮流读、选派代表展示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二)解题质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提醒学生解题:什么是绝弦?文中还在哪提到了伯牙绝弦?找出句子朗读,从而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为接下来的学习找准方向。(三)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根据学生的质疑,出示第二张学习任务单。此张任务单上有三项项任务。第一、读懂课文内容。这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第二、围绕“知音”进行感悟批注。第三、交流展示。学生通过独学、群学、展示三种学习形式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我想此环节的设计,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营造了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如:对四个“善”字的理解、对伯牙琴音的想象等等。以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伯牙的善鼓,子期的善听。(四)精讲点拨,升华情感首先是感受知音相会之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知音相会时的画面。通过师、生的引读,音画合一。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接着补充资料,感悟伯牙与子期的深厚情谊。他们是音乐知音,是生活知音、心灵知音。然后是感悟知音失去之痛。师用富于感情的语言引读出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通过读、听、说与前面的知音相遇之乐形成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伯牙绝弦,这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学习任务单三:小练笔。这是对文本的延伸,也是对孩子们能力的锻炼。同时,我也想通过这个环节向孩子们传递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为,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以上是我对于《伯牙绝弦》这课的思考与设计。不足之处,还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