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等式分析凸透镜成像————例谈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体会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关于凸透镜及其应用的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规律的应用。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把重点放在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凸透镜,以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交流合作、定性分析有关问题,开展针对性实践活动,力求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适当运用数学不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处理问题,且围绕物体经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境展开。例1:选择凸透镜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100cm”,而实验桌上却有两个凸透镜,其规格如下表所示,该选哪个做实验呢?说明你的依据。序号直径焦距甲5cm30cm乙4cm10cm剖析:研究不同条件下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大小、虚实、正倒),取决于物距和透镜焦距的关系,所以直径大小可不予考虑。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经凸透镜成清晰的实像,物像间距L应大于(或等于)4倍焦距,即L≥4f。(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中能找到得知)题设光具座的最大刻度为100cm,即100≥4f,f≤25cm.f乙=10cm≤25cm,符合要求,f甲=30cm>25cm,不符合要求,故应选乙凸透镜做实验。例2:比较两个凸透镜焦距的大小某人先后用两个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操作按要求进行,且两个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均为20cm.实验时发现,烛焰经凸透镜甲折射后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缩小的像;经凸透镜乙折射后成一清晰放大的像,你能分析甲、乙透镜焦距的大小吗?剖析:设甲、乙两凸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甲、f乙,成像时的像距均为v,烛焰经凸透镜甲成缩小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f甲<v<2f甲;同理,烛焰经凸透镜乙成放大像,可知2f乙<v,于是可得:10cm<f甲<20cm,f乙10cm.所以f甲>f乙。如果要求烛焰距透镜的物距那个大,也容易判断。根据两次成像情况知:u甲>2f甲,u乙<2f乙,故u甲>u乙。同样,可以用不等式来分析判断像的大、小变化,光屏移动的方向。研究凸透镜成像时,经常要比较物距、像距,这种半定量研究运用不等式最恰当不过,言简意赅且事半功倍。其中理解掌握物理规律是目标和根本。数学工具运用应有得放矢,有机渗透、逐步渗透,形成技能和技巧,这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通过本学期的试验,在这次月考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