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活动课开展初探作者:戴春珠发表时间:2010-3-28:25:40来源:长泰县农场中学访问次数:2730思想政治课堂是最有意味的,内容丰富精彩的教学活动。但是课堂上却出现了枯燥无味、死气沉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认真而又严肃的问题摆到每一个政治教师面前:思想政治教学如何走出困境,适应课改的要求,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必须打破沉闷压抑的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观念,代之以新鲜活泼的崭新的思想政治教学观念;必须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下重灌输轻启发、重知识轻能力、重人知轻情感的不良倾向,开创一个轻松活泼的思想政治教与学的新天地,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劲、学得扎实,真正从应试教育的重负下解脱出来。以“活动、实践、操作为主要任务[1]”的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2]”;在教学的基本要求上,把原《课程标准》中关于运用的层次,全部改为“活动”,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学习评价和考核上,强调要评价学生通过活动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实行“开卷考试”与“开放性试题”也是初中思想政治学科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政治学科中考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突出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实际,突出对学生觉悟水平和实际行为等方面的考[3]”。这就要求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实现由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观的转变。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现成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如何组织开展活动课,开展活动课应遵循哪些原则呢?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了粗浅地探讨。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它以课程目标为准绳,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契机,在教师的精心计划下,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指导与组织下的,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寓教学于活动的教学方式。其突出的表现是以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为主,获取直接经验,获取更丰富的感知,让学生身临其境,掌握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活动的主体,更是与老师心灵共鸣的有机体。因此,开展活动课教学,能否把握好“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关系到教学能否达标?要遵循这一原则,必须做到:(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正确的教育观是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教育应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活动课正是一种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模式。因此,在活动中要求教师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与情操,掌握辨别是非的标准,解决学习、生活、社会中思想上的疑点、难点和热点,要把学生确定为教育主体,解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真正从“思想上保证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4]”。(二)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够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生活—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我意识,有自尊心,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他们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对教学内容做出反应和选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要淡化主角意识,把表演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5]。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教师不再主宰课堂,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必要的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