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的目的。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内容,引导质疑。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由一枚金币我们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还记得他们是谁吗?(板书:父亲、儿子)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父亲几次扔金币?(板书:父亲扔扔扔)三次儿子都有些什么反应?(板书:儿子笑笑受不了)3、仔细观察板书,你产生了什么疑问?(板书:?)大概会出现以下问题:扔?笑?受不了?4、问题提出来了,有什么解决办法呢?现在,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用---画出能帮助解决问题的词语或句子,也可以在旁边简单批注一下。5、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二、交流读书收获。你解决了哪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调整教学顺序)(一)两次“笑”1、抽生说理由。(板书:母亲给给)2、你是从哪里知道答案的?(1)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2)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3)师:前两次儿子对金币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啊?(满不在乎)有补充吗?(毫不珍惜)(4)为什么会这样呢?(妈妈给的,不是自己挣得,与花钱如流水比较)3、指导朗读: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这些内容是在课文的(9—20)自然段里,咱们就分角色读一读这两次对话,小组长读叙述语,其他同学想演哪个角色就读谁的话,好吗?快做准备吧。(1)小组里试读。(2)指四名学生分别读叙述语和母亲、儿子、父亲的话,然后评议。(3)师指导引读。4、采访母亲、父亲这两个角色。(1)刚才演母亲这个角色的同学站起来,请问你为什么不让儿子自己挣,而是直接给他金币呢?(2)刚才演父亲这个角色的同学站起来,请问:你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第二次,你的1儿子累得筋疲力尽地把金币交给你,你为什么还要扔呢?(相机解决扔?)5、小结:是啊,因为两次的金币都是妈妈给的,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即使父亲把它们扔进火炉里,儿子也觉得怎么样?(板书:毫不可惜)过渡: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解决了。(擦笑?)(二)儿子“受不了”1、说理由。2、儿子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呢?(出示句子:“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几句话读一读,标出表现儿子动作的词.(2)学生边读边勾画,指名答:跑抓叫(3)面对熊熊大火你敢伸手吗?为什么儿子却敢伸手去抓?(对金币珍惜)过渡:是啊,父亲扔到火炉里的不只是一枚金币,而是儿子一个星期的血汗呀!(4)这一星期来,儿子去做了哪些事,可能会受到哪些苦?(5)指名回答。(6)师:这一周对儿子来说很难熬,他做了那么多的事,受了那么多的苦,好不容易挣来金币却被父亲(仍进火炉里)如果你是儿子,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啊?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儿子的话?(7)指导朗读:(读出儿子生气、委屈、伤心、着急……)师:你体会到了儿子怎么样的心情啊?生:愤怒,生气师:能读一读吗?(能)那你试试。(生读)师:孩子们,你能不能读得更好?(能)谁来试试?(生补读)师:还能读出其他的语气吗?生:伤心委屈师:把它读出来。(生读)师:谁愿意当小老师给这位同学评一评?(生答,没读到位)读一读。……师:哪位孩子还能读出更多的语气?(生答)师:儿子的心情很复杂,同学们能不能读的更好,(能)创设情境引读:是啊,儿子想啊,我去收割庄稼,累得腰酸背疼,可父亲啊,你却把我的劳动成果扔进火堆,我受不了了,委屈地大声叫道:(引读);我去帮人盖房子,搬砖头把手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了,挑水泥把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