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导学,欢乐在课堂!三江县斗江镇中心小学梁凯2009年春季学期刚开始,经数学课题研究组的全体老师反复酝酿、讨论,结合我校实际,最终把“以趣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我校两年规划的课题研究。课题“以趣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指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已发现问题的能力。两年来,我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内涵的界定,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研究工作,践行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过程中全组老师定期集中研讨、反思、总结。并做了大量的课题研究信息记录,一直以来,我们在不断探索,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道路:(一)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如何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呢?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执教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不信,请你伸出手张开手指,你看到数学了吗?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随时评价,如果学生只说“手”或“手指”,指出“这不是数学”,并说“希望能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如果学生说“五个手指”,老师肯定他具有数学的眼光。)师:还看到什么?师:老师还看到一个数字,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4”。谁知道,这个“4”指的是什么?(4个“空”,这里的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手指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师:手指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师:我们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手指数=间隔数+1师:我们认识了“间隔”,知道了手指数=间隔数+1,其实像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数学中它还有一个名字,就是——植树问题。这节课收到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因为这样的导入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引起好奇心,开启思维,引发探索,为下面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架起了桥梁。(二)引导、类推、迁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质疑和释疑的关系。质疑是一种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学生有了质疑的能力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形成的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步骤,才能逐渐独立地策划学习活动,自己学习同类知识,从而真正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例如:在面积公式的推导方面,当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除要求懂得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积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运用化归的思想,动手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找到新图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相应等长关系,从而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一旦有了化归的思想,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会主动地提出能不能也把三角形割补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来计算。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就会利用类推、迁移、化归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用一个梯形可割补成已学会的图形,从而懂得可用多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旦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学会数学的学习方法,那么在此后学习类似的圆面积、圆柱体体积等等的计算时,他们就能自己主动地、有的放矢地探索,化圆为方,推导出圆面积、圆柱体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类同关系的内容有很多,如“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表内乘法”、“多位数的读法”、“多位数的加减法”等等,都可以这样举一反三,找出规律,高效率地学习,而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后,就会信心百倍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课题研究,取得了百花齐放的效果:如梁日钦老师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懂得我们身边都有数学,从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较难学好,梁芬老师这样做,一是激趣,二是迁移,三是合作探究.激趣就是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迁移就是在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