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月自测题一.语言只是积累及运用(每小题2分计20分)1.下列注音完全真确的一项()A.风骚(shāo)田圃(pǔ)静谧(mì)强聒(guō)不舍B.分(fèn)外颤(chàn)动骈(bìng)进涕泗(sì)横流C.伫(zhù)立喑(yīn)哑麦穗(suì)一抔(bēi)黄土D.栖(qī)息留滞(zhì)灵柩(jiù)怒不可遏(è)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A.妖娆襁褓旁骛断章取义B.亵渎凌驾凭悼重蹈覆辙C.喧嚷弥留谀词无与轮比D.文彩凝望枘凿一代天娇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B.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如烟海的心胸。C.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D.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4.下列诗文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但愿人/长久C.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雪》是一首抒怀之作。它描写了北国的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B.《雨说》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倾诉真情,使人感受“雨”的亲切形象,觉得“雨”来得真是迟了。C.《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D.《夜》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6.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高大的梧桐树像哨兵似的守卫在公路两旁。B.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C.最后一天的植树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的一天。D.最近,我正在认真总结了我们语文学习的经验。7.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梁启超阐述了人生与事业的关系。B.雨果的演讲,是对先贤伏尔泰关于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礼赞。C.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书信形式,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反对女儿早恋。D.演讲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正式的场合,面对听众将自己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的看法较为系统地说出来的一种应用文体。8.下列句子横线上,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1)她在灯光下,深情地着面前的这尊雕像。(2)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3)他把人的尊严黎民百姓。(4)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就好了。A.眺望颤抖赋予消极B.凝望颤动赋予颓废C.凝望颤动付与消沉D.眺望颤动付与颓废9.选出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最恰当的的一项()他是班上的清洁委员,很爱护环境卫生,放学回家经过校门时,看到了地上有纸团,他很自然地弯腰拾取放进垃圾筒里,,班会上,他受到了班主任的表扬。A.班主任发现了他B.班主任发现了自己C.自己被班主任发现了D.这被班主任发现了10.阅读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A.这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的赠别诗。“之”,去,到。“广陵”即现在的扬州市。B.“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烟花”,形容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尽”,完,看不见。“唯见”,只见。C.前两句诗点明送别朋友的时间、地点及朋友去向等,后两句主要描写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D.这首诗寓别情于春景之中,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对朋友的深挚感情。二.默写与实践(12分)11.默写(每空1分)(1)点明《沁园春雪》主旨,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诗句是,。(2)“面朝黄土背朝天”说的是旧中国耕作的农民。在《观刈麦》一诗中有相似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致女儿的信》,我们懂得了爱情的含义。其实,“爱情”这个概念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已频频出现,请写出一联爱情的古诗句。,。(4)学了郑愁予的《雨说》,让我们想起古诗词中写雨的诗句是,。(至少写一联)(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12.班级要开展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