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摸底测试题(一)伤仲永(11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加横线的字(2分)(1)世隶耕_______(2)未尝识书具_______(3)日扳仲永_______(4)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10、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2分)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秀才观之()④余闻之()11、翻译下列句子。(2分)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引号内填原文)(3分)13、本文对你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二)(9分)王冕者,诸暨人。七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为什么)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14、注音(3分):(1)辄()(2)琅()(3)恬()15、选择下列释词语正确的一项。(2分)(1)窃入学舍()(2)听已()A、偷窃B、偷偷地C、声音细小A、完毕B、已经C、停止(3)冕因去依僧寺()(4)录为弟子()A、因为B、于是C、凭借A、收B、成C、做16、翻译句子(2分):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17、通过阅读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一)(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分)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________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扶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7、在语段空格处,应填写的关于时间的词语是____。再写一个这个词的同义词(2分)8、指出下列字词的古今义。(2分)古义:__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虽名今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9、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______(2)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______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11、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情态?它是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12、结尾的“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1)间________(2)之________(3)虽________(4)名________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11.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表现火势的凶猛,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D.这段主要是写表演者口技模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12.文中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二)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回答问题。(16分)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