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挣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2、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音乐巨人贝多芬》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何为,原名何敬业。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一整体感知“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明确: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机音乐会的情形。1.学生细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二研读与赏析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明确:比喻,一般人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好比一个人好”?明确: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应如何理解?明确: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d.“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的,并且加以引申开的。”应如何理解?明确:《约翰。克利斯朵夫》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遇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e.“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是指什么?明确:“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f.“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确: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2.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明确:对不幸命运的抗挣。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独立而骄傲,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