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课笑看荣辱顾大局,负荆请罪将相和——《负荆请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历史小话剧,所反映的故事来源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剧本分两幕——第一幕:蔺相如笑劝韩勃;第二幕:廉颇负荆请罪。课文主要通过描写人物间的对话,辅之以神态、动作等鲜明地刻画出蔺相如为国家利益而不计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爽直磊落、知错就改的大将风范。这两幕历史小话剧各有侧重,第一幕侧重于蔺相如的表现,第二幕侧重于廉颇的言行。第一幕是第二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幕是第一幕的发展和结果,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二、设计理念: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在谈到戏剧创作时曾经说过:“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本文的“主脑”,就是“和为贵”,其深刻内涵则是“国为重”。因此,本课时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融汇建构主义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采用“一点突破,串联全文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先由韩勃生气,蔺相如作释引出主脑“和为贵”,继而围绕主脑探究内涵,深化认识,进而紧承主脑转到廉颇负荆请罪,揭示缘由“国为重”,最后于表演中升华主脑,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感同身受,传承中华美德。三、教学目标: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分析和品味,体会在“国为重”这一深刻大局观的认识下蔺相如以和为贵,宽容大度和廉颇爽直磊落,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2学生能在切实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合作排演小话剧。四、教学流程:一、笑看荣辱顾大局,以和为贵1温故词语知新,明确相如之勇(1)出示词语,学生朗读,明确所写人物——蔺相如。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2)提问: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针对什么人表现出如此“解气”的行为举止的呢?(3)学生紧扣语句“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并联系上节课所讲的“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回答,温故知新。(4)教师小结,过渡:原来蔺相如是在完璧归赵时和渑池之会上表现出与秦王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的英雄风范的,那蔺相如既然连秦王都不怕,为什么会怕廉颇呢?2探究韩蔺对话,理解“以和为贵”(1)教师提疑: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预设:a学生认为怕教师就说不怕,并用蔺相如原话“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来反问质疑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读书,理解韩勃说蔺相如“怕”的表面行为和蔺相如自我解释“不怕”的深层内涵,顺势引出“和为贵”。b学生认为不怕教师就说怕,并用韩勃的话语证明,以此“刺激”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找到文中蔺相如所说的相关语句来反驳老师,说服老师,自然引出“和为贵”。c学生认为怕和不怕的都有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证明各自的观点,进行思辨。在思辨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引出“和为贵”。(2)紧承“和为贵”,质疑:不和又如何呢?引导学生紧扣“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进行深入思考。师生交流,理解:如果廉蔺闹翻,将相不和,那时秦国就会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3)诗句填空,引导学生理解“和为贵”的深义韩勃气愤廉挡道,相如笑谈劝韩勃。国家利益最为重,以和为贵让廉颇。二、负荆请罪将相和,国家为重1一“笑”过渡,承上启下促思索过渡:面对廉颇的一再欺负,蔺相如避让再三;面对韩勃的愤愤不平,蔺相如一笑了之。这一笑,笑出了他的委曲求全,笑出了他的大局为重,也笑出了他的博大胸襟!经过解释,韩勃听懂了他的笑;通过分析,我们读懂了他的笑,那么,廉颇能懂吗?2一“跪”认错,负荆请罪明大义(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幕,圈圈画画,找出表明廉颇确实认错的语句,书写感受,老师巡堂,做适当指点。(2)师生交流语句,理解廉颇认错之因语段一:蔺大人,请您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语段二:蔺大人,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