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种植技术一、魔芋生长对环境要求与许多作物相比,魔芋生长对环境条件要求比较特殊。从魔芋的自然分布上看,秦巴山区自海拔200多米的低山到海拔1500米的高山,均有野生、半野生、人工栽培魔芋生长,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似乎很强。但从人工栽培情况看,海拔400米以下地区,在大田规模化种植魔芋多数以失败告终;海拔400—600米地区,在大田种植魔芋失败的也不少;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种植魔芋失败的很少,其适宜区域又似乎很窄。另有调查显示,人工栽培魔芋要获得高产(较高的增重倍数),对环境条件要求相当苛刻,如果环境条件适宜,魔芋生长健壮,极少发病,产量较高;否则魔芋不仅易发病,而且产量较低甚至有种无收。那么,魔芋生长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呢?1、温度。魔芋生长的起始温度为51,最高温度为431,最适温度为20—251。温度过低,魔芋有效生长时间较短,年增重倍数较低,而且块茎可能遭受冻害;温度过高,魔芋叶片容易被灼伤,致使魔芋病害加重,甚至直接导致魔芋植株死亡。因此,魔芋既不适宜在温度较高的低海拔地区大面积种植,也不适宜在气候异常寒冷、年有效积温不足的高海拔地区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土壤温度(地温)对魔芋的生长也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在低山,过高的地温常导致魔芋生长不良,甚至大量死亡。2、光照。魔芋为半阴性作物,其光饱点较低,为2—2.3万勒克斯,仅及喜光作物(如水稻)的一半。过强的光照,不仅无助于提高魔芋产量,反而可能导致魔芋叶片灼伤。特别是在低山,夏季强光转化为热能,会使环境(包括土壤)温度急剧升高,暴露于强光下的魔芋植株(包括根系)更易受到伤害,进而导致抵抗能力下降,易被病菌侵染危害,这是低山大田种植魔芋容易发病、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光照太弱,魔芋虽发病轻,但光合作用弱,积累干物质少,魔芋也难获得高产。3、水分。魔芋根系分布较浅,根内通气组织不发达,因而既喜湿又怕渍,既不耐旱也不耐淹,需要湿润、通气、保水性良好的土壤环境,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5%。土壤水分含量过高,影响根呼吸,容易诱发魔芋病害,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整株死亡。土壤水分含量过低,易导致魔芋根系死亡,进而造成叶片枯黄、叶柄干缩。严重的干旱,还会诱发魔芋根腐病加重,造成秋季地上部分提前倒苗,有效生长时间缩短,这在蒸发量大、降雨量小,又缺乏抗旱条件的低山比较常见,也是低海拔地区种植魔芋容易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4、土壤。魔芋根系分布较浅,吸收能力较弱,但高产对肥料需求量大,需要有机质含量高,保肥能力强,肥沃、疏松、透气,酸碱度微酸性至微碱性(PH值6.5—7.5)土壤环境。高山年平均温度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较慢,加之受交通条件限制,施用化肥数量相对较少,施用圈肥等农家肥料较多,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质疏松透气,适合魔芋生长。低山大部分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部分耕地土壤酸性较强,土质比较板结、透气性差,种植魔芋长势不良,容易发生病害,难以获得高产。5、茬口。魔芋最忌重茬,同一块耕地连续种植2—3年魔芋后,病害会明显加重,产量急剧下降,因此种植魔芋必须轮作换茬,并且最好实施水旱轮作。种植魔芋的前茬,以新垦荒地最佳,其次是种植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的地块在种植过马铃薯、烟叶等茄科作物(包括辣椒、番茄等茄科蔬菜)的地块种植魔芋,白绢病发生较重,所以此类作物既不可作为魔芋前茬,也不宜与魔芋间作套种。二、选择或创造适宜魔芋生长的环境种植魔芋要获得高产、高效,最好能选择适宜的环境。如果环境不太适宜,就要设法为魔芋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根据魔芋生长对环境要求,在山区可采取以下措施:1、种植区域重点放在海拔较高地区。调查显示,低海拔地区虽然魔芋能够生长,但因环境不太适宜,魔芋只是零星地分布于农家房前屋后或林地边缘,大田种植往往事倍功半,难以获得高产、高效。规模化种植发展魔芋,区域重点应放在环境适宜的二高山、高山地区。在鄂西北山区,种植魔芋适宜的海拔范围为800—1500米,其中又以1000—1200米区域最佳,该区域降雨充沛、植被茂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度适宜、湿度较高,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夏季云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