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7年出生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2、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4、“废墟文学”5、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6、1985年去世,举国哀悼。作者介绍: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本研读——脉络梳理:时间:地点:场景:情节:在对小说进行分析时,要先弄清楚这故事的基本要素。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战地医院(原是一所学校)火光冲天,炮声不绝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开端(开头—§15);盟军攻入德国,“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医院——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发展(§16—§45);“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读书八年的母校,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高潮、结局(§46—§53):“我”终于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辨认出原来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给人造成的悬念: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文本研读——人物鉴赏:1.“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回到母校的?(在文中找出描写其状态的句子或段落)文学的真实往往在于细节的真实,小说的细节描写真实,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我们从小说中找出一些人物描写的细节来鉴赏。我是在受重伤的情况下被抬进医院的。美术教室的布置美术教室的布置画香蕉画香蕉门上的十字架门上的十字架发烧、疼发烧、疼打针、热乎乎打针、热乎乎叫喊叫喊胳膊、腿不能动胳膊、腿不能动医生注视、低语医生注视、低语一、是不是母校二、到底受了什么伤我的手迹!我的手迹!失去双臂和右腿!失去双臂和右腿!讨论:(1)看到“我的手迹”,“我”为什么“震撼”“惊恐万状”“心剧烈跳动”?仅仅三个月,生活学习八年的学校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认,自己伤势重得让自己难以回忆从前,可见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何等触目惊心,更可见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何等触目惊心。(2)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不能支撑自己”?残酷的现实、惨不忍睹的场面,让人无法接受,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和对人的摧残。四肢仅存一肢,一个八年级学生的战争经历结束了,一个八年级学生的英雄梦完结了。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再也不能摆出潇洒的模样,等待他的是残酷的现实。(3)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认出门房比尔格勒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什么意义?“牛奶”成为和平与学校的代名词。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2.小说中的“我”对眼前的战争有怎样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1)他在战争中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2)面对自己的遭遇,他的心情如何?(3)对战争性质的认识,知道为了什么而战斗吗?(1)“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2)面对遭遇的不幸,“我”比较麻木。(3)“我”为法西斯卖命,并不知道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文本研读——人物形象:小说虽然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