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找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找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觉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以下是我整理的《找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找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一、我认为,这节课的闪光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1页共13页1、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复习用多种方法找每个数的因数,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2、通过复习、发觉、总结,什么是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在探讨的过程中沟通、总结自己的发觉。3、通过填写集合图,使学生了解集合的思想,并进一步体会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关系。4、通过练一练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发觉并总结出:(1)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第2页共13页积。5、在进一步的练习中,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索方法,进行集体沟通,相互学习,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二、这节课的不足,有以下几方面:1、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特殊是激励性的评价。2、教学思想“由一般到抽象”的过程体现的不够明白。3、对于教材的拓展不够深化。第3页共13页三、改进措施:1、加强和提高对学生评价的意识,重视评价的功能。2、在备课时,要清晰把握教学内容的梯度,使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之中。3、加强对教材的拓展,切实做到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学内容为导向,发展学生的数学实力。《找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因数和倍数”的学问,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它是在学生驾驭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第4页共13页说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为后面学习分数的约分打好基础。一节公开课我讲了《找最大公因数》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一、细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大胆探究。1、课前热身:在课的起先复习了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通过小活动唤醒学生的旧知,以便于更好地过度和接受新的学问。2、导入环节:我从学生已有的学问和阅历动身,细心设计一个第5页共13页铺地砖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王叔叔选择地板砖。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3、在自主学习中,我单刀直入,让学生完成课本里12和18的因数,,然后填进圆圈里,重要的'是当两个圆圈交在一起时,学生无法理解圆圈的意思,这个步骤,得引导学生说出:交叉在一起的圆圈是共有的数字(也就是公因数),外面部分是填上独有的数字,当共有的数字写完后,不要再把共有的写在外面。4、在展示互动和反馈练习的环节中,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视察分第6页共13页析、探讨,让学生学会找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别方法有所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留意三种状况:1、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2、两个数为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3、两个不同的质数,虽然没方法让学生干脆归纳,但也必要引导学生发觉规律,这样完成课本第四题学生就会发觉:这里的第一行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其次行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对于这样有特征的数组,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觉,但不要归纳成固定的特征让学生去记忆。对于找公因数有困难的学生,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小组长帮助,生生互帮等。第7页共13页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没有出现短除法,但我觉得短除法相对简洁所以例举法完成后,我还是把短除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最佳的找最大公因数的途径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子,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各个环节的学习流程,体现了老师是组织者——供应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