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时常须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实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第1页共27页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擅长发问、勤于发问的人,《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纳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学法引导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第2页共27页尝试比较体会异同。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详细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说明下列词语。第3页共27页介意:在意或留意。景仰:佩服敬重;仰慕。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精彩的地方。奇,特别的。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看法。是:对,正确。潜修静想:形容用心探讨,仔细思索。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第4页共27页二、导入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看法。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三、正课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思索: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学生回答后老师讲解并描述:发问是思想的初步、探讨的动机。一切学问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独创、新创建也经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第5页共27页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珍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探讨,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觉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晰,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许多的`道理。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学问宝库的钥匙。第6页共27页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探讨的动机。一切学问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独创、新创建也经常由发问开端。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探讨后明确:选C,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方,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运用的。2.细致研读课文,思索问题:第7页共27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明确: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方,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探讨的动机。一切学问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独创、新创建也经常由发问开端。(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明确:第8页共27页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珍贵。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珍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协作紧密。(3)第9段“我们虽然不肯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第9页共27页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探讨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依次,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依次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