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土地开发整理经验材料文章标题:我县土地开发整理经验材料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土地整理则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切实落实保护资源基本国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坚持“占补平衡”、“总量平衡”的原则,大力度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县位于**市北部,总土地面积3781平方公里,纵跨洛河、延河两个流域,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山高坡陡,峁梁密布、沟壑纵横,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709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71,年均土壤侵蚀模数92年为1.3万吨/平方公里,20XX年为1万吨/平方公里,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县从70年代兴修基本农田,到本世纪初的土地开发整理,经过30多年的国土整治,建成条幅宽度在10米以上的高标准基本农田29.2万亩,人均2.8亩,这一历史性的成就,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而且改变了数千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越垦越穷、越穷越垦,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恶性循环式的生产方式,更是破解了退耕还林,建设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8年以后怎么办的问题。提高了粮食产量,确保了粮食安全土地整治前的旱坡地,由于土地贫瘠,加上投入严重不足,每亩粮食产量不到40公斤,修成梯田后农民人均耕地数量由原十几亩降到几亩,但由于土地质量得到提高,对土地的投入也得到了保证,粮食单产提高了4-5倍。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亩产量可提高到200公斤左右。第1页共3页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修田造地整治国土,到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以村庄为中心,“山顶戴帽子,山坡铺被子,山下穿靴子”的水土整治模式。即“峁梁坡上中部开发整理保水保土保肥宽幅梯田,峁梁坡中部造林种草恢复生态发展草畜业,山坡以下打坝淤地,保持水土,实现生态的自然修复”。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为再造秀美山川提供了有力保证。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适时科学决策,将草畜业做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全县上下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实现了农民由种粮为主向植树造林、种草养畜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草畜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XX年,全县饲草产量80万吨,羊子存栏达到18万只,秦川牛存栏4.6万头。同时建立陕北小杂粮基地,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的1398元提高到现在的2072元,增长了49.5。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劳动生产力近两年全县上牌照的农用车、拖拉机就有1200多辆,极大地加快了农业机械化步伐,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节约了劳动时间,解放了劳动生产力,为主导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农业部门统计。仅今年1至9月份,全县有7600多人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劳务输出,占到全县3万多劳动力的35,劳务所得达到21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余元。县统计局统计,全县13万人口,城镇常住居民达到6.1万人。城镇化水平迅速加快。解决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难题,实现了对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的大量投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在当前比较效益相对较差,农民无力、财政也不可能对农田基础设施增加太多投入的现实条件下,是土地整理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农田基础设施大投入的机制。我县从20XX年到20XX年10月底,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507个,开发整理土地12万多亩,投入资金达12411.54万元,这是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实惠,也是落实中央新世纪两个“1号文件”的实实在在的举措。改善了村容村貌,加快了农村小康乐园建设步伐近年来,第2页共3页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我们以基本农田为中心,把水、电、路、住宅、通讯做为农民小康乐园建设的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坚持与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