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十五贯》(京剧)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清鲜明朗可爱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么柔美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林海》老舍)绿、美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大、远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远迎——好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款待——热情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联欢——团结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送别——依恋、热爱新疆伊犁的那拉提草原中国四大草原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中国四大草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中国四大草原内蒙古的锡林浩特草原中国四大草原蒙古包蒙古人祖祖辈辈住惯了的移动房屋,是牧民在草原上居住的家。蒙古包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读了课文,你能从文中了解几种蒙古族的习俗?跟同学们交流交流吧!如果蒙古同胞来到你的家乡,你会怎样接待他们呢?试着写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