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2月卷(第2套〈综合〉)命题说明编者语:本套试卷是在充分研究近年来高考试卷特别是2012年高考试卷反映的命题趋势的基础上,围绕目前高考备考的重点、难点而命制的。突出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的考核;结合新课程改革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理念,以材料为呈现形式,立足于学科能力考查;以历史学科的角度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试卷做到了容易题、中等题和难度题分布适中,以中等难度的题为主;从试题的新旧程度来看,创新题为主。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秦朝政府的组织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县制由秦始皇所创设,绵延至今B.宰相制度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C.地方行政制度体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特点D.三公九卿制反映了古代中国式民主的特征答案:C解析:本题以图片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选项A中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可排除;宰相制度由秦始皇开始朱元璋结束,时间上没有长达2000年,可排除B;中国古代政治最大特点就是专制,没有民主,故D项表述不准确。2.土地兼并是寄居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上的毒瘤,以下反映这种状况的是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B.“公私田庄,逾乡跨邑”C.“溥天之下,莫非王土”D.“核定地价,平均地权”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理解的正确程度。可用排除法,选项A指的是太平天国土地纲领;选项C指的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选项D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纲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3.以下言论,体现明末清初思想家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的是A.“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气者,理之依也”“天下惟器”C.“八股之害,甚于焚书”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能力,一方面要知道经世致用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知道明清之际各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四个备选答案分别出自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李贽的言论。而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故选C.14.“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这段文字应出自A.《人权宣言》B.《独立宣言》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权利法案》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政治结合的目……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5.以下是20世纪初一次国内战争局部示意图,它体现的主题应是2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国民革命,任重道远”C.“帝制之为,永不存在”D.“民主道路,曲折坎坷”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隐性考查国民党“二次革命”。1913年的国民党“二次革命”,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力量和专制力量的斗争,体现了中国民主道路的坎坷。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才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故排除B;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后来搞了复辟帝制,故排除C;“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反映了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A不符合题意。36.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就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表谈话,承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是“摒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中国民族既已致觉醒,绝对团结,自必坚守不偏不倚之国策,集中整个民族之力量,自己自助,以抵抗暴敌,挽救危亡”。蒋介石的谈话表明①国共团结共同御侮的必要性②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党内合作③国民党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材料型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能力。②项错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方式不同于第一次,它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解决合作抗日之事;西安事变和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④错。选B。7.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