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自主预习,构建高效课堂预习是学生通过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掌握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和思维的局限,在预习中还需老师和家长进行辅导,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预习的经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其知识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了提高,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进行自主预习的训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一、自主预习的意义高年级自主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设定或者由教师制定一些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自读课文,使得学习的动机性和目的性增强,让他们有了强烈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分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2、清楚内容的难易,正确分配注意力在预习中,学生初步进行了探索,对于文中的内容的难易有了一杆称,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提高了听课的效率。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3、自主预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固定的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在等待,等待老师的讲,同学们的说,他们只是在做接受知识这样一件机械性的事情,其自身的学习能力根本得不到训练和提高。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而在自主预习中,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4、培养了阅读书籍兴趣,课外知识丰富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预习”这一课前工作做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也会为建设高效课堂打好基础。二、有效预习的途径1、方法指导是实现有效预习的捷径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由此可见,预习并不是一般所说的读熟课文,认会生字之类的简单事项,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知识,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辨析、比较、综合,锻炼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么繁杂的过程,单凭学生是无法完成的,或者说是无法有效的完成预习,因此教师必须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才能使预习达到有效!2、明确预习目的是有效预习关键教师应根据教材体系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学生预习。根据课文编制好预习案,让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预习有明确目标,预习内容具体,预习有方向,预习得法。这样预习才能使学生知识与能力有提升,这就是有效预习。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预习方案,那些欠缺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薄弱需要加强的,哪些是关键需要重锤敲击的等,让课堂充满灵动和精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检查评价是实现有效预习的途径。要想预习达到预期效果,让预习不流于形式,就必须建立检查机制,我一般是这样做的:(1)学生检查机制:班上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在课前交叉检查,对没有做好预习的同学进行登记,并计入小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