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注意力和耐心是灾难性的,该如何培养?很多孩子在商店看到玩具就想要,不管家里有没有,不能等到回家再玩那些玩具这个毛病起源于,在家里,他的玩具到处都是,随处可见,于是,他在外边只要看到玩具,根本抵制不住诱惑,没有耐心等待。所以,在家里,要把孩子的玩具放在整理箱里,玩的时候拿出来,玩完之后要重新放到整理箱里,养成这个习惯非常重要。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被实验的对象是4岁左右的孩子,把孩子单独留在一个房间,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置一块诱人的棉花糖,实验者告诉孩子,他要离开一会儿,等他回来时,如果孩子没有吃掉面前的那块棉花糖,实验者会奖励孩子另外一块棉花糖,这样,经过一阵儿等待,孩子能得到两块棉花糖,等待的过程可能是十五分钟。实验的结果是:大约30%的孩子能够得到两块棉花糖。也就是说,10个孩子里,有7个孩子抵挡不住面前的诱惑,有些孩子只能等待30秒,就吃掉了眼前的美味。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精心设计一个心理实验,用来观察4岁左右的孩子面对诱惑时的表现。若干年后,那些孩子长大成人,当年没有耐心等待的孩子,大多学习成绩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应对压力能力差、交不到朋友。而那些擅长等待的孩子,则在各方面均表现优秀。等待,是一种心理品质。一个会等待的人,内心充满希望,有理想,他不仅仅活在当下,还能对未来抱有积极的向往,能应对等待过程中的寂寞、焦虑与煎熬,还要抵制住眼前的诱惑,克服即时满足,能够延迟满足。面对诱惑,一味压抑内心的欲望不是可行的方法。会等待的人,并不压抑自己,而是有办法放松自己,拉开自己与眼前诱惑的距离,先转移注意力。比如上面那个实验中,连30秒也熬不过去的孩子,大多一直盯着眼前的目标——棉花糖,自己欲望一点点膨胀,情绪越来越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吃下眼前的棉花糖,缓解欲望的压力。而那些能够坚持十五甚至二十分钟的孩子,则有办法暂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盯着棉花糖,摇头晃脑地做一些小动作缓解内心的压力。如何训练孩子的等待能力呢?答案很简单:延迟满足。在出生后头三个月,听到孩子的哭声,父母不要立刻出现,等待30秒之后或者一分钟,再去抱他、安抚他。六个月大的孩子会被玩具吸引,但只要挡住他的视线,让他看不到那个诱惑的玩具,他的注意力马上会转移到别处。从这个时候开始,家里凡是他喜欢的玩具,不要到处乱放,要放到箱子里,不能让他随时都可以看到。此后的养育过程中,每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先不要急着满足他,如果他出现哭闹等不良情绪,可以先安抚他的情绪,转移他的注意力,帮助他缓解欲望暂时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