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考题(2005广州市)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4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12.词语理解。(6分)(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A克己奉公B克敌制胜②例句:以牒为械A为民请命B下不为例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夫大国,难测也。(2)虽杀臣,不能绝也。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案:(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③倒下④“诎”通“屈”(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2005长沙)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C.小大之狱(案件)D.齐师败绩(大败)10.翻译下面句子。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简要回答问题。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答案:9.A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