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中川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张琳审核:学案编号:010时间:2015.3.22授课人:授课班级:学生姓名:小组: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时1课时课型学习目标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学法指导1.自主合作探究。2.诵读体味情感。重难点1、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感受先生博大磊落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人格魅力。2、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3、学习本文借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写作方法。教学流程(环节措施)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对那种一咏三叹的形式还记忆犹新。今天,我们要共同来学习一篇散文形式的《黄河颂》,也是一篇民族精神颂。这就是李大钊先生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师补充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自主学习(二)预习识记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逼狭()崎岖()阻抑()2.解释下列生词(1)逼狭:(1)介绍作者: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41(2)崎岖:(3)阻抑:(4)回环曲折:(5)亦复如是:(三)再读探究1.题目与内容:结合课文内容解读“艰难”“雄健”,说说两个词分别蕴涵哪两层含义。2.语言与写法(1)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本文用了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再找出文中还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①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②用旅行来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③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④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⑤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向前发展。⑥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⑦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这些比喻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2)语言品读a.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的神韵,是他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2)介绍写作背景: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2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b.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3.整体与局部(1)再从题目看“艰难”与“雄健”之间有何联系?两组词的位置可否调换?(2)什么是雄健的精神?(3)怎样理解课文“奇趣横生”、“冒险的美趣”、“一种壮美的趣味”、“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中的“趣味”?(4)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四)品味朗读(五)归纳小结同学们,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种精神应该像祖国的大江大河,即使遇到沙漠、山峡,一样表现出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李大钊先生的语言早已实现。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总能涌现出一批批雄健的国民,我们在为之深深自豪的同时,更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积极面对艰辛的境遇,体味振兴中华这一“人生最有趣味的事”。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基于这种情形李大钊写下了这篇文章。在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