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孟子》两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新课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游走列国,立说著书讲学,以一己之学在诸侯国之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诸侯国之间的兼并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一课我们领略了墨子的风采,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孟子,一起来学习《孟子》两章吧。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作者简介《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属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字词注音寡()郭()米粟()畔()guǎguōpànsù疏通字词听朗读,注意:1、注意朗读的节奏。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3、初步理解课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气地理形势有利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少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摆出论点,提携全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内城外城围语气词甲衣,兵器,武器装备米,谷,泛指粮食放弃离开护城河这fú郭:是: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委委而而去去之: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去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限制巩固征服通叛,背叛到归顺,服从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泛指武器装备极点通“叛”,背叛•寡助寡助之之至:至:•亲戚畔亲戚畔之:之:•亲戚亲戚•畔畔::•之之::•天下天下顺顺之:之:•故故君子君子有不战有不战::古义:内外亲属古义:内外亲属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之,动词,到。至,极点。之,动词,到。至,极点。通“叛”,背叛。通“叛”,背叛。他,代词。他,代词。顺,归顺,服从。顺,归顺,服从。故,所以。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不战则已。译文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原文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原文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