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敬畏自然》教学设计兰州六十三中马维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课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2、研究文中反问句,理解其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学习作者语言,锻炼学生思维能力。2、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把握文章主旨。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1、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欣赏大自然的无穷魅力。2、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忽略了自然的感受,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一度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到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学习本文后,相信我们会多一些思考。3、预习检测:(生字、词语解释)(多媒体展示)①敬畏②蓬蒿③精巧绝伦④不自量力⑤相形见绌⑥咫尺⑦深邃⑧狼藉斑斑⑨混淆①蓬蒿:指野草②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③咫尺:形容距离很近④相形见绌:与别物相比,显得远远不如⑤美味佳肴:指味道鲜美的食品二、课内探究: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整体把握课文。(多媒体展示)(学生完成以下填空)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1文章的第11段就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即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2.把握课文结构。第1段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比喻与对比,形象鲜明地说明人类宣称“征服自然”是自不量力的妄想。概括2--10段的主要内容。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第11段的作用是什么?点明人类应当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总结全文。归纳课文结构,(幻灯片展示!)3.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4、合作研讨,揣摩语言: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示例:⑴、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含义: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⑵、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含义: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⑶、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含义: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生命的种种⑷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含义:拟人。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三、精讲点拨1、如何理解“敬畏自然”?提示: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敬重自然:充分认识大自然的伟大,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其次是畏惧自然: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如果破坏自然,违背自然的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们对这种无情的惩罚要有畏惧感。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提示:大自然的智慧是人无法比拟的。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人的智慧也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大自然其他的事物都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人类与大自然其他生命其实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