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改贵在“活”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33号选手,我演讲的题目是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科学,又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不仅在理论上正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着,而且在实践中与人类社会现在和将来的许多重大问题,如人口、粮食、能源、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健康卫生等等,无不息息相关。因此,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有远见的人们都寄希望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并畅想着生命科学将是21世纪领先的学科。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生物学是中学课程的必修科目。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曾规定:“物理、化学、生物是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切实加强这些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指出其在新一代人才培养中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性是不可替代的,这是对中学生物教学工作提出的一个总要求。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学生物教学由于在十年动乱中遭受的摧残和破坏过于惨重,因此恢复的步履十分艰难。更由于多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出现了升学考什么,学校就抓什么;哪门学科高考比分高,这一学科“码子”就压得重的现象,因此中学生物这门基础课程,就被挤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同时,学科本身也围着高考转,搞“满堂灌”、“注入式”、“题海战术”……把生物学教成“死物”学,深深地留下了“升学教育”的烙印。而今正当“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上述种种偏差必须向正常转化,而生物教学也应该深化、出新,为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而努力。教师是教改的“根本”。因为教师是教育方针的贯彻者,是教育目标的执行者,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所以要教“活”学“活”,关键是教师,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教”是为了“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改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其可取之处就在于能使学生从“被动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多地获得知识,更好地发展智能。达到这一目标的标志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好学”、“会学”和“学活”,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主动摄取知识的能力。“教活”、“学活”,并无定法,主要是从课内到课外,通过教学实践,注意自觉地贯彻这一精神。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学好、学“活”,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所谓“教师引进门,学习在自身”。学生学习的实质,可以概括为:接受、整理、消化和贮存知识,而学习知识质量的好坏,通俗地讲即要“学懂、弄通、记牢、会用”,并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才可以说把“书”读“活”了。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建立和发展,就是通过无数科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以生命大自然为对象进行探索、研究,通过观察、实验,得出概念、定理、规律或法则等等,从而升华为一门严整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实践是知识的源泉,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感知事物,增强观察、实验的训练,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培养智能和提高素质,特别是从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和剧增,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社会和时代对人的能力要求更为迫切。例如,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实事求是的严格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等科学素质,都要通过观察、实验的从严训练逐步培养起来三、积极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这一教学形式,属开放式,因而它有很多优点。它源于课堂教学,但比之更为机动灵活、更为广泛多样,可以不受大纲和教材的约束,传递信息快而新。凡学生感兴趣的课题,都可以由学生自选,都可以接触,从而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横向联系,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创造才能和应变能力;课外活动又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