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根叔”的演讲看思想政治教育5篇从需求理论看思想政治的有效性孙新建(华南理工大学政管学院,广州510640)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要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从教育对象主体需求来科学规范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需求;有效性“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活动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上的程度,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育者主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真实度。”思想政治教育曾在中国革命年代和建国初期起过重大的作用,成为我们党制胜的法宝,这是有目共睹的。而现今,很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却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者嗤之以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因为前者迎合了当时大多数国人希望摆脱压迫,希望脱离贫困,希望救亡中国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主动迎合了教育对象的需求。而后者却没有根据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而引起的教育对象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前者的教育有效性就特别突出,而后者教育的有效性却受到人们的质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思想,是有和其他动物不同需求的高级动物。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这就是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按照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第一层次,生理需求:如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次,安全需求:如人生安全。职业安全等;第三层次,感情和归宿需求:如友谊。情感归属等;第四层次,社会需求:如尊重。权威。地位等;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如胜任感。成就感等"马斯洛认为:人们一般按照以上所述从第一层次到第五层次这个需求“阶梯”,从低级到高级追求各项需求的满足"。因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虽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决不是任意制定的,更不是所谓心灵第1页共5页的“自由创造”和“想当然”,它只能是来自于对象的内容,反映对象不同阶段的利益需求,才能为对象所接受,才能被对象所“内化”。为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上,应坚持以人为主的原则,从教育对象的需要出发,尊重并满足教育对象的利益追求,先达到“利益认同”,再引导升华到教育实施者政治要求,最终实现“价值认同”的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一以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为原则,来合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利益需求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和顺利运行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利益的关心上,才有存在的依据,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一种对实践活动有很强解释力、作用力的精神产品。要改变过去被过浓的理想色彩包裹的有“完人化”倾向的“应然”式教育,在教育内容设置上尊重、关心教育对象的利益需要,并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个人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教育对象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一种道德行为和道德境界,这是价值认同最崇高的阶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教育对象的“利益认同”,那就会使教育内容失去先进性、方向性、指导性,最终导致惟利是图、享乐主义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要以“价值认同”制约“利益认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落实到价值的实现上来。因此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要以义导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由利益认同走向价值认同,才能实现良好动机和完美效果的统一,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2以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为原则,来合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去我们往往只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理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很少考虑如何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远没有成为教育对象的自觉需求。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与教育对象的需要的发展规第2页共5页律是相吻合的,所关注的重点应是教育对象的需要、教育对象的完善与发展,以体现特殊的人本关怀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