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导论文化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中国”“中”,《说文解字》:“内也”;“国”,《说文解字》:“邦也”初义,“中央之城”引申义,中原地区中国范围的逐步扩大五服、九畿导论中国意义的逐步扩大——由政治、地理扩大为包括文化“中国”作为国体概念的萌发--宋代“中国”作为国体概念的成熟--晚清至民国对外交流的结果文化含义的淡化民族精神的强化导论中华民族民族的含义古代的民族概念--狭隘的夷夏之分现代的民族概念背景:十九世纪,西方对民族问题的讨论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意识增强引进:最早出现:王韬《洋务在用其所长》正式引进:日本导论“中华”--“中国”与“华夏”“中华”的核心内涵--文化早期“中华”含义的狭隘“中华民族”梁启超首创《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华民族含义的扩大--五族共和导论中华民族的形成一元论--核心扩散说(《史记》)外来说--“西来说”(埃及说、巴比伦)、“北来说”(西伯利亚说)、“南来说”(印度说、缅甸说)多元论--族群融合说(近代考古学说)导论文化,文明文化文:纹饰--文字(仓颉造字)--文章化:二物相接--接触、交流--感染、教化文化:“人文化成”,“文治教化文化的本质:自然的人化文化的两大系统:技术系统:器用层面--物质文化价值系统:观念层面--精神文化导论文明文:文采、文藻明:开明、光明文明的标志文字金属工具城市导论文化与文明的区分始于胡适文化是动态的,文明是静态的文化是共时性的,文明是历时性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明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总结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结果导论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广义的文化史以整个人类的文明与文化进程为对象宏观建构狭义的文化史以具体的某个民族的某类文化与文明现象为对象,如服饰、饮食等微观建构广义与狭义文化史的交叉导论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封闭、隔绝利与弊利--有利于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受外界干扰与破坏弊--缺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形成文化的自大、盲目、狭隘导论经济土壤地理环境决定经济形态农耕与游牧--400毫米降水量为界农耕经济中原的定居农耕南方的山地游耕农业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两大段落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殷商、西周土地私有,个体劳作(封建土地私有制)--东周至明清商品经济的萌芽导论社会结构宗法制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世袭--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科举宗法制的利弊利--社会统一与安定弊--阻滞社会的自由发展导论国际条件落后水平——少数民族文化遭遇汉化文化优越感、文化中心意识相近水平——印度文化遭遇汉化丰富了中国文化更高水平——西方文化将中国西化中国文化被纳入到世界变革的潮流中导论中国文化的特点人文传统对鬼神的敬而远之以人为本伦理中心与宗法制相配合重德行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延绵坚韧导论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文化圈中国的物质文明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中国的精神文明优越的道德感哲学、伦理、科学对世界的影响导论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孕育期:猿人至大禹传子形成期:夏商至秦汉定型期:魏晋至唐繁荣期:宋元嬗变期:明清至近代导论国畿侯甸男采卫九畿、九服王城甸侯宾要荒五服仓颉像仓颉像仓颉造字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变服尔耕,十千维耦。於是舜归而言於帝,请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兜於崇山,以变南蛮;驩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五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