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的成长助手城关区畅家巷小学陈炯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他同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形成影响。善于反思,可以让我们更辩证的看待自己和别人,今天和昨天,别人的不都是好的,昨天的也不都是坏的。反思是对过去的一种思考,从中可以汲取教训,也可以总结经验,只有经过反思以后的认识,才能真正变为自己的思想,反思的过程是自我解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痛楚,但其中的收获却会让人欣喜不已!以下就是我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收获,以期进一步自勉。一、反思--痛并快乐着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考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反思是一种“积极地、坚持不懈的仔细考虑”,通常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是诱发痛苦的行为,缺乏较强的责任感和较好的意志品质的人往往望而却步。我们都知道,反思既可以是个人进步的,也可以是小组的形式进行,个人的多为对自己教育随笔一样的,自己对自己的反思,而小组的,可以是教研组业务学习时对某位教师教育活动的研讨与解剖。诚然,每个教师在他(她)的职业成长生涯里都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然而初为人师的时候,我们可能一度对反思产生憎恶心态,为何非要自己挑自己的毛病?为何那么多老师围攻这我,如此咄咄逼人?难道自己真的存在这么多的不是?在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就真的有那么多的“刺”可挑?殊不知,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虽然坎坷,却是一条捷径。记得我教学《画里少了什么》一课时,在顺利学完课文后,为了让孩子们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画海底世界”的活动。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便兴致勃勃的投入其中,殊不知,活动仅仅让特长生大显身手,每个小组都有无所事事看热闹的学生。尤其在草草的活动后(由于时间有限)我指名让学生说说活动的体会时,却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好。课后我对自己组织的活动进行了反思,总结出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行,遇到一些史料未及的事顿时就措手不及了,太呆板,心里只有一份教案······随即,教研组成员对我的这次活动也展开了讨论,就这一问题大家谈了很多。A老师说:“活动应该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服务,而不应只是一个空架子。活动初衷很好,但要注意不要过于形式化。”B老师说:“教案只能起一种指导活动组织的作用,活动中有许多时候需要我们大胆的抛开原有的教案,去尊重孩子,满足孩子。”C老师说:“如果活动前让孩子谈谈如何分工合作,也许孩子们都会有动起来的机会。如果想让孩子深入的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活动也有必要用一课时进行。”······在大家的评议中,我的一点小小的反思显得那么微小,一个小小的问题却有这么多的讲究!尽管收到了那么多毫不留情的“批判”,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充斥了我的全身!今后在教育实践中,再遇到类似情况,我就会很好的处理好这些问题,使他不再成为问题。“没有反思,便没有感悟,没有感悟,便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句耳熟能详的口训在经常响起,然而在经过课改实践后,我才意识到它价值的真谛。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者的地位,如今的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通过反思、研究,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以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可帮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二、反思--需要自觉“思之不慎,行而失当”。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教学是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首先要认识反思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