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管理创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陈如平2009年12月10日,重庆一、高中新课改带来新机遇•这是课程改革是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根据时代的要求,为使国家未来建设者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必需采取的,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只有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实质性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进程•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在我国首次将高中作为独立学段而制定课程计划。•1997年秋季开始,山西、江西和天津试验国家教委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包括新课程计划、各科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两省一市的高中课程改革拉开了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序幕。•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2001年1月,教育部办法《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并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开展试验。•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的核心任务,在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程•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并决定在部分省、市逐步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验。。•2004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成为首批实验省(4个)。•2005年,新增江苏(1个)。•2006年,天津、福建、浙江、辽宁、安徽为第三批实验省(5个)。•2007年,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5个)。•2008年,山西、河南、江西、新疆(4个)•2009年,更多省份进入高中新课改。•预计在2010年以前,全国推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方案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3.普通高中培养目标4.课程结构5.课程内容6.课程实施与评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督和调控机制;•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强烈愿望;在高中阶段特别强调: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