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刘熙载《艺概》)导入新课屈原和庄子超越社会时的出发点和方向是不同的,陈子龙说,“庄子游天地之表,却诸侯之聘,自托于不鸣之禽,不材之木,此无意于当世者也”,而屈子则“自以宗臣受知遇,伤王之不明而国之削弱,悲伤郁陶,沉渊以没,斯甚不忘情者也。”(《谭子庄骚二学序》)同样是否定社会,庄子看到了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社会价值体系的虚伪,从而离世;屈原寄情楚国,意欲改造现存社会而不得,唯有以死明志。刘熙载总结他们的人生:“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刘熙载《艺概》)相异的人生选择决定了相异的人生结局,并形成了其对比互补的人生境界。题目解说“恶乎往而不可也”语出《庄子·大宗师》,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可他却“成然寐,蘧然觉”,一片安宁。究其原因,子来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意思是说,我子来现在完全把天地当作大炉子,把造化当作造诣极高的铁匠,到哪里去不可以呢。原来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庄子借子来之口,形象阐释了自己“安时处顺”的思想,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困境乃至绝境。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①读准字音、句读,能流畅朗读全文,②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研读文本知识归纳吾与之友矣(名作动,做朋友,交朋友)伟哉夫造物者(主谓倒装)颐隐于齐(“脐”)跰鲜而鉴于井(状语后置)女恶之乎(“汝”)亡,予何恶(“无”;宾语前置)予因以求时夜(“伺”)此古之所谓县解也(“悬”)其妻子环而泣之(古今异义;为动,为……而哭泣)伟哉造化(主谓倒装)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宾语前置)东西南北,唯命之从(名作动,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宾语前置)不翅于父母(“啻”)彼近吾死而我不听(使动,使……接近)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使动,使……辛劳;“逸”,使……安逸;使……休息)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形作动,善待;古今异义)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古今异义,犯,承受;后应读为“人之形”;名作动,成了人)恶乎往而不可哉(宾语前置)1.第1则中,子舆生病后相貌变得怎么样(用原文回答)?子舆对此态度如何?明确:“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明确:“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依靠自我精神的培育得到人生的大解脱这种解脱表征了生命的强度和韧性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养生主》2.子来生病将死,子来对此持怎样的态度?“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成然寐,蘧然觉心中安宁,不以生死相累从人生绝境中实现突围的精神力量,培养生命的韧性3.第1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明确:第1则故事表明像子舆、子来这样的人虽然面临着某种困境,但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靠“道”,靠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生的突围,不能被困境压倒。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好了歌不以死惧生,不以生害死拓展延伸没有大海的波澜,我们可以有小溪的悠然。没有天空的蔚蓝,我们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草原的芬芳,我们可以有小草的青翠。坦然,会让我们的生活丰富而多彩!坦然,会让我们的生活美丽而快乐!有人曾经说过:“天空留不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也许就是对坦然最好的诠释。“天地之间,来去匆匆,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处会有一片用真诚浇灌的乐土?古人有如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