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旧教材要求知道成像特点、原理,平面镜应用,初步了解虚像概念。新教材增加了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教材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增加了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把握好这个环节使学生懂得替代法,懂得根据自己设想去设计和进行实验,从而了解物理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二、学情分析:平面镜是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面镜,学生很熟悉,但对于像与物大小相等,受视角影响学生始终认为物距变小,像变大,这需特殊强调,另外等效替代法学生初次接触,需讲清讲透。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②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③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④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②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③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③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①平面镜成像特点;②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教学难点:①平面镜成像原理;②虚像是怎样形成的?;③像与物大小相等教学关键:实验的探究时等效替代法的建立。1五、课前准备:演示用:多媒体及课件、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学生用:火柴、夹子56只、图钉若干、透明胶条、小平面镜、跳棋56个、玻璃板28块、8K白纸28张、刻度尺(自备)、相同的蜡烛56支、火柴、镜片28块、同样的电池56块、直角三角板(自备)六、教学方法与策略:采用师生互动、小循环多反馈、分组合作探究、实验分析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选器材探究,可能回走弯路,但大胆放手,最后反馈时,进行最佳方案评估。七、教学设计思路: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2、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即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本节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给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留有充足的空间。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及实验探究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等抽象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有趣有用,激发了学习物理的热情,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出示: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提请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学生动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请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2、提出猜想:教师提问: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3—37,并让学生动手照镜子,注意观察自己和镜子的人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4)颜色相同;(5)成的是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