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前期(1938.10-1941年底)1、基本特点:(1)日军把军事进攻重点指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2)国民政府由片面抗战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3)中共在和敌伪顽强的斗争中艰难地发展力量2、日本侵华政策的调整表现(1)战略方针的改变(2)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A、政治上:以华制华扶植汉奸政权B、经济上:以战养战,进行大肆掠夺(四种手段)C、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D、军事上: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企图摧毁占领区的抗日力量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对外:面对日本的局部进攻,国民党军队消极应战,华中、华南国土继续沦丧(枣宜会战)对内:(1)召开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1月)内容提出反共的八字方针成立国防最主委员会,以加强法西斯统治影响(见书本)(2)蒋介石政治态度的两面性A、即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B、即要反共,又不敢破裂(3)国民党掀起两次反共浪潮A、第一次反共浪潮(1939年冬到1940年春)B、第二次反共浪潮(1941年初皖南事变)认识: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蒋背信弃义,布置陷井,消灭异己的一场阴谋共产党的做法: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军事上严守自己,政治上坚持反击各界的态度:国内爱国人士:发起抗议运动苏英美:对国民党表现不满4、中共的灵活政策针对国民党的投降危险:1940年组织了百团大战针对国民党反共的军事进攻:中共在政治上提出了三大口号军事上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妥善地解决了皖南事变二、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中期(1941年底到1943年)基本特点:(1)日本为支持太平洋战场加强了对中国进攻一方面继续对正面战场进攻,1942年夏打通浙赣线另一方面1941年起集中一半以上兵力对敌后进行扫荡(2)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和腐朽(3)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政治:独裁统治经济: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膨胀)中共为渡过1941年到1942年困难采取的措施:政治:三三制政权和精兵简政经济:抗日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思想:开展整风运动,清算“左”和右的错误开展整风运动的必要性:A、为了克服困难,加强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改革党的作风B、遵义会议虽然使共产党的领导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但在全党还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王明机会主义错误C、党的广大干部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还不高,对毛泽东思想还缺少应有的认识。D、党员中大多数是农民及小资产阶级出身,革命性可贵,但存在的局限性,迫切需要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整风运动的可能性:A、思想: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B、理论: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文章C、抗日战争正处在相持阶段,总的局势变化较少意义:A、彻底清除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为七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成为全党的共识。C、解决了党内矛盾的有效方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D、见书本军事:执行正确的作战方针,开展积极的反扫荡斗争1942年整风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核心)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三、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及反攻阶段(一)基本特点:1、日本由最后的挣扎到灭亡日本发动了抗战后期最大的战役--豫湘桂战役(时间、结果、原因)2、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命运的斗争趋于激烈(1)斗争的焦点:建立怎样的国家的问题(2)国共两党围绕抗战救国各召开一次大会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坚持一党专政,准备夺取抗战胜利的果食)共产党:中共七大(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3、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二)意义(三)抗战结束后各界的态度共产党:代表人民大众利益,主张废除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民主党派: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间道路或中间路线)国民党:主张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党专政美国:实行扶蒋反共,要求控制中国原因:出于对社会主义的敌视和推行霸权主义的需要结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