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白银区第七小学祁永琴[设计理念]《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第八册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描绘了宋庆龄故居中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要让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还需要学生课前通过课外书、影像资料和听故事等途径,对宋庆龄以及樟树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我崇敬的宋奶奶”等为主题的故事会增强对宋庆龄的认识。然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从樟树的特点入手,并联系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进而感受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产生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前铺垫,提前认知,课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交流、讨论,深入品味以便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及水到渠成之效,从而化解了学习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3、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它的象征意义;了解宋庆龄为祖国奋斗的一生,从而感受她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过程与方法: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结合课前认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边读边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樟树的特点。教学难点:领会樟树那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及体现的可贵品质。[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阅读、交流资料,组织以“我崇敬的宋奶奶”等为主题的故事会,了解宋庆龄的生平;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1.指名分段读课文,掌握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2.说说:通过课前的搜集、阅读、交流,你知道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课件有关宋庆龄的文字、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宋庆龄的认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二、谈话导入,释题质疑这节课继续学习有关宋庆龄的文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板书课题)由课题可知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大胆提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三、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老师的范读给学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四、自由练习朗读,深入思考说说自己读明白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自主感悟。)五、引导学生精读感悟,理解课文重难点,读懂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一)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2.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宋庆龄的什么事?(课件出示图片,使学生初步感知宋庆龄故居的造型、建筑特点及樟树,重点理解她不肯搬家的原因。)3.轻声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重音及语调反复朗读,体会出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的珍爱之情,教给学生朗读、品味的方法。(二)学习课文第四至五自然段1.学习第四自然段。①课件出示樟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樟树的样子,要求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说话。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用来概括樟树外形特征的词,结合插图理解:“粗壮、稠密、蓬蓬勃勃”等的意思。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枝: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④指导朗读:带着饱满的激情,以热爱、赞美的语气来读,体会樟树的勃勃生机。练习:用“无论……总是……”造句。指名读,评议,齐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记住关键词语练习背诵。⑤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樟树的外在美)2.学习第五自然段。(教学重点)①认真默读课文: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分哪两层?(符号“/”)②思考:课文主要写樟树,为什么却先写别的树木?(这样写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