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无为而治一位老师告诉我:应试教育、应检教育、评比达标教育搞得时下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无心关注学生,眼睛只向上看,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或者向南,或者向北,反正没有一刻清闲,不能静心教书育人,只能听风就是雨,做个听水响的人。原因是多方面的,跟风跑的人有利可图:晋级、评优、评先,荣誉的光环时刻照耀着他们。时下的教育能不能不再这样办下去?他质疑我,同时又说:在教师的生活没有基本保障的情况下,难免有许多教师迎合领导口味,多快好省出绩效,抓学生分数,获高额奖金。他说的这种教育现状,并不仅仅是他那一个地方的问题,在全国所有中小学都存在。好在他学校的校长“无为而治”,任凭你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只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负责,眼睛向下看,不向上瞧(当然正确的应该看),不去争做“十佳校长”和办“规范化管理学校”、“星级达标学校”的头衔,用“以自然的理念,育自然的人格”为校训,办有自己乡村特色的教育。因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读书、研修、写下了许多教育叙事,不知不觉这一学期就过去了,这个时间,正忙着整理一学年来自己写的教育故事。教师能当到这个份上,当然是所有教师憧憬的。我问他们是如何实现这一办学理念的?他说他学校的“自然的理念”指的是非人工雕琢,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比如孩子小的时候会以父母为荣,信赖、依赖父母,认为父母就是自己的一切,也会给自己一切。到孩子临近青春期了,会产生摆脱父母的愿望,但他们其实还不是想独立面对,也谈不上有能力独立面对。这时的孩子有另一种归属感,就是同伴的认同。如果自己能得到同伴的赞赏,孩子会很欣慰很自豪,甚至为此不惜与父母老师翻脸。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得到老师的表扬,反而在同伴中受到孤立。因为老师看中的,未必是同伴看中的。老师看中的是会读书,他们看中的是既会读书又会玩,只会读死书的孩子在他们心里受不到礼遇,相反,那些考试成绩不佳但足球玩得很酷的男生,可能会受到大堆男女生的追捧。教师都很现实,也很功利,都希望学生把书读好,却把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兴趣爱好弃之不顾,这就需要教师能有“以自然的理念,育自然的人格”校训,尊重孩子的叛逆……我听得很投入,也真心希望所有的学校校长都能如他的校长那样有担当,不再跟风走,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他说到教育“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通过和这位教师聊天,知道他学校并不是放纵孩子的野性,而是有底线的尊重孩子个性,朝着有利于团队合作和有责任担当方面引导。他所说“以自然的理念,育自然的人格”的校训,“理念”和“人格”大家都好理解,“自然”是不需人工雕琢,也不是顺其自然,有目的疏导而不粗暴干涉。但说得容易,做却很难,因为老师都有功利心。“自然的理念”需要每一位教师服从伟大的大自然规律,认识到人不可战胜自然规律,只能遵循利用规律去办事,由此学会尊重学生办教育。人很渺小,当然也很伟大。渺小是这个世界离开了自己,地球照样转,甚至转得更好,因为自己并不能给他人带来什么;伟大是因为自己所占的岗位,一天不上班,别人在你这一个区域内急着办事,过不了自己岗位这一关,就显得很重要。所以,人在大自然面前和在大自然创造的伟大的人类生命面前,要保持一种敬畏。这种敬畏感要由老师带进课堂,尊重每一个生命(学生)。学生的生命与生俱来就带有各种潜能与天赋,我们的教育不过是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发展的平台获得自我成功,从而获得自信对学习感兴趣。只要学生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与内容,说不定学生反而成了我们教师的教师。互联网时代了,我们中国人对教育一直还保持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教师高高在上,应师道尊严。以至于用成人的观点教育学生,甚至把学生认为是不懂事的孩子,可以不尊重学生的情感进行规训教育。实际上是用错误引领错误。学生的潜能在互联网上可以发挥到极致,本来可以通过玩有乐趣地去学习,从而得到自我发展与创新。然而在老师的教导下,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不断地告诉学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头悬梁,锥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