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课堂的定位新课程开放而富有创新力,要求我们音乐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三余年了。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音乐教师们也正积极地探索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不同,使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音乐课型,比如:忽略音乐课堂的音乐性、过于强调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性、音乐课堂缺乏人文色彩等等。透过这些现象,我就如何定位音乐课堂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一、音乐课堂应首先体现音乐性勿须多言,音乐性是音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撇开音乐元素来上音乐课。从内容上来说: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科间的综合是有必要的。但是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其他课”或“综合课”。这些音乐课或过于强调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而忽略音乐的主体地位;或在音乐课堂中缩短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过程而强调其它活动的实施。的确,学科间的综合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并不提倡一些无谓的综合,也不想看到为了综合而综合的举动。那么音乐与相关文化是什么关系?该如何在音乐课堂上体现音乐性呢?我认为:首先在理念上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正确的指导实践。要知道,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是多方面的,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首先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其次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相关文化的知识也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了。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渗透”,是突出音乐性的重要途径。才能不忽略音乐的主体地位。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在音乐课堂中体现音乐性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音乐课堂中的师生问好,已用歌唱问好代替了传统的口头问好,甚至有些还加入了律动;再如:同学们击掌相互表扬的形式是通过变换不同节奏来实现的,有:×××××、0×0×0×××等形式,这些形式都很好地体现了音乐课堂的特点。总之,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音乐课堂都能也都应体现音乐性,表现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教师把握住以音乐为核心,就能很好的体现音乐性。二、音乐课堂应始终闪烁人文光彩在小学音乐新课程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它的这种属性决定着我们在进行音乐的知识技能教学时,决不能象工具一样“灌输”与“训练”,决不能忽视深层次的审美内涵的表达。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使音乐课堂闪耀人文光彩呢?首先,教师的人文素养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教师的人文素养集中体现在如何对待学生上。科学正确地看待学生,树立他们自己独立的人格,有他们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教师敬业、奉献、无私、善良、坦诚、友善、进取、豁达、开朗、向上、积极……老师这一切无声的品质会像和风的细雨感染甚至感动着学生。试想:每一个教师都具备众多的优秀品质,并将这些品质带入我们的音乐课堂,那我们的课堂又岂止是闪耀着人文的关怀,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灵魂的洗礼!其次,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它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音乐新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安排的,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