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本身是最可宝贵的教育资源张志勇5月15至17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郑富芝司长带队到我省考察普通高中多样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先后在济南、潍坊考察高中学校课程改革,并召开座谈会。在考察期间,潍坊一中于允峰校长告诉我,我省刚开始规范办学、推进新一轮素质教育时,要求高中学校不搞重点班,进行均衡编班,我们确实有些想不通,有些担心。可几年下来,好学生的发展不但没有受到限制,反而越来越具有活力,优秀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不仅如此,按照均衡编班,教师们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招远一中郭美娟校长告诉我,招远高中招生采取“一评二挂”的办法,即对学校按照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法规政策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与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和学校校长、教师评优、树先、晋职挂钩。招远一中招生一所初中一条分数线,结果上一中的学生分数高低相差可达一二百分,尽管如此,学生无论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还是参加高考,其成绩差异几乎没有多大。原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王本陆校长在谈到自己创办中加学校的实践时说:当时招生时学生入学的分数差距很大,但是我们一旦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弘扬了学生的个性,遵循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学生最后的学习与发展结果远远没有入校时考试分数的差异那么大不仅如此,那些从学科和分数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学生,发展潜力更大,未来前途更让人充满期待。由此,我想到,如何认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利用学生差异、弘扬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差异,是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命题。一、同质化教育就是在扼杀学生的个性。中国人是讲究整齐划一的。这种价值思维方式,加上现代工业思维的浸润,以及应试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的张扬,使得中国人在教育领域过于强调统一、强调规模、强调共性,而不尊重差异,不尊重个性。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分取人。在选拔新生中,学校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具有各种发展潜质的人,而是学生在考试中获得的分数的高低,分数高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至于各门学科的分数总和构成的学生成绩的高低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没有谁去关注;学生入学后,人们关注的1仍然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而不是活生生的正在发展中的人,更不是学生在发展中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富有个性的、学科的甚至职业性向的分化与素质发展水平。消灭差异。在许多老师和校长的日常话语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优秀生、待优生、待转化生这样的话语概念,似乎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补差”去“培优”。而这里的“差”与“优”,就是学生各门功课考试成绩之和,成绩高的就是“优生”,成绩低的就是“差生”。这样的教育实践,说到底,是一种消灭差异的教育。这种教育实践,从本质上说,完全是为了服务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可以说,与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一代新人的教育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歧视个性。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的优秀学生的标准,就是“分数+绵羊”,即只要考试成绩高、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正是基于此,在学校教育中,人们在两个方面不断地扼杀学生的个性:一是学校、老师、家长一概反对学生学习应试无关的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这就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可能性;二是对于学生挑战师道尊严的各种行为一律严格禁止,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可能性。二、同质化编班必然破坏良好的教育生态。由于极端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习惯于把入学考试成绩高的学生编在一起,组建各种名目的所谓“重点班”、“实验班”。说到底,这种做法是把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组织在一起,以便追求更高的升学率。与这种做法相适应,学校在最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方向,包括人、财、物都以满足这些“重点班”、“实验班”的需求为最高原则。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既破坏了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也在违背家长和学生对升学的利益诉求本身。这是因为差异本身就是良好的教育生态和教育资源。人与人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由父母遗传基因带来的先天禀赋的不同,父母的教育素养、职业带来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以及基于以上各种差异而导致的孩子后天学习、生活习性和逐渐显现出来的智能倾向的差异,等等。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