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实验小学崔海芹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在教学毛泽东诗词《长征》一课时,因为同学们对那个时代没有形象的了解,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意义。在教学中我开篇就运用了录像播放有关电影片段: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白雪皑皑的大雪山,荒无人烟的草地,高耸入云的五岭……所以只用了极少的时间,就把同学们带入到课文情境中去,并在接下来教学中加强语言的渲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得以激发。到讲解课文有关语段时,用电脑课件回顾影片中的片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完全融入到情境之中,深刻地体悟到红军战士“万水千山若等闲”的英雄气概,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觉。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依然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教师一味口头讲解,只能使学生一知半解,被动接受。如果教师适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感官去感受知识,便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设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如《詹天佑》一课的教学,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上山难的问题。课文是这样叙述: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段话如果让学生“读”,再让学生“悟”,或者老师连比带划的讲解,学生也很难理解,如果使用flash制作,演示火车怎样推怎样拉,化静为动,学生就轻而易己地理解掌握了,进而,兴趣盎然地探索课文的其他内容。再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不相同”这句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这样新课改注重的能力培养便收到了实效。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合理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资料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如《藏戏》的教学,教师把藏戏的三个特点,制作成适合学生实际的课件,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再如,执教《和田的维吾尔》,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新疆维吾尔的民俗风情,可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维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