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厕训练,请这样做“如厕训练”是每位家长育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件“大事儿”。对孩子来说,学会自己如厕,在成长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因为不懂,多少父母为了孩子大小便这些屎尿屁的事儿烦恼不堪……多少孩子因此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厕训练”,给孩子提供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许多父母提到孩子如厕训练,就觉得是个很艰巨的任务。甚至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如厕,以至于孩子不到1岁就开始训练了。也有父母,因为觉得如厕这个事儿很棘手,干脆就想着:往后推一推再说吧。事实上,所谓“训练”,并非真的要通过专门的培训去学会上厕所,而是自然而然地,帮孩子通过模仿去学习如厕。所以,如果早期父母不做好示范,比如家里是男孩,但父亲缺乏示范,家里都是女性抚养人在陪伴孩子,那么男孩子最容易学会的就是女性如厕的方式。正如此,家里有哥哥姐姐做榜样,孩子的如厕训练就相对会容易很多。当然,男孩子刚开始的如厕训练,的确要和女宝一样,都要先学会坐、蹲。但是很快,就要进一步帮男孩子区分大小便的不同如厕方式。若孩子已经养成了不太恰当的如厕方式,那么大人就需要从头做示范,逐渐让孩子明白正确的方式,并及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鼓励。否则孩子进入幼儿园,就容易被其他孩子嘲笑,从而影响孩子的自尊。如厕训练前,请确保孩子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准备孩子如厕的学习,就像当初学走路、学说话一样,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理基础。如果孩子还不会蹲下这个动作,还不能在儿童坐便器上坐稳,甚至还听不懂大人的引导语具体什么意思,那么自然无法顺利地进行如厕的学习。有数据显示:越早开始如厕训练的宝宝,其训练期越长。绝大部分宝宝是在2岁4个月左右完成的白天训练,到3岁左右完成夜间训练,并且男孩所花费的训练时间要超过女孩,正如女孩子在很多方面都会比男孩看起来早熟。所以,如厕训练前,请确保孩子有一定的准备,包括生理和心理。生理方面的信号,一般如下:孩子一天中,尿布可以保持2个小时以上的干爽,说明他们对自己膀胱有一定控制能力了;孩子动作协调,可以自己脱裤子,能够坐上马桶等。心理方面的信号,则有如下方面:孩子要尿尿,会有特别的停顿、动作或者语言表示了,说明他对自己的尿尿有意识;平日想要自己做些事情,有独立意愿;能够听从大人的引导,并且对大人上厕所表示出注意和兴趣等——这同时也要求,与孩子同性的大人,应该要多带孩子一起如厕,并且大方地向孩子展示正确的如厕方式。如果时机还不成熟就给宝宝进行如厕训练,宝宝会有不适感。所以,如厕训练时,遇到孩子抵触或者负面情绪,甚至是不配合、或者出现反复尿裤子等问题,大人都不能苛责,应该放缓节奏,避免给孩子带去不好的如厕体验。大人对孩子的如厕训练不要太过于严厉了。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大人的严厉更会加重孩子的挫败感。时间久了,就会让孩子心理上产生恐惧或是厌恶,让如厕训练变得越来越困难和严重。所以,我给第一个案例的建议是:暂停一段时间进行如厕训练,停止批评,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进行积极引导,这类引导包括讲故事,读绘本,还可以带孩子去购买马桶坐垫、给孩子买内裤等方式,暗示孩子长大了,鼓励孩子去尝试正确的如厕方式。每次孩子如厕出错,只是给予平静的言语上的引导,简洁明了地告诉孩子该如何做就好。孩子故意忍着不去厕所?可能肛欲期来了不少妈妈都问:孩子明明是有便意了,可是就是忍着,小脸都红了,还是不上厕所,为什么呢?当孩子出现故意忍住不尿、不拉粑粑,可能表明孩子进入“肛欲期”了。对“肛欲期”的孩子来说,肛门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和放松会给孩子带去不一样的体验。孩子可能体会到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感,也可能与性萌芽有关。这是孩子心理发育的正常现象。一般弱化处之,这种现象就会逐渐消失的。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经常给孩子用药或总是督促孩子解便,过于关注这个事情,就会让孩子有压力,甚至是羞耻感,反而会增加孩子排便的难度。引导如厕的过程中,请避免态度和方式太过强硬关于孩子如厕,父母都应该有一个观念:如厕训练是一场“持久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十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