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赢蔡亚茜新课标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先进理念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纳并实施,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则逐渐被摒弃。但是,在新课改的过程中,由于过多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老师一些不良暗示。有些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刻板教条地强调学生的“自学”和“读书”,片面的追求课堂气氛是否热烈、学生活动是否充分,该导的时候不敢导,该讲的时候也不讲,致使课堂散漫无序,效率低下。笔者认为:新课改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堂课如果没有教师巧妙的点拨和必要的讲授,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素质和学习能力都难以形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从何谈起!相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落实,高效课堂的目标能否达成,是直接由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强弱所决定的。邓小平曾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说到:“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犹显重要,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应削弱,反而应该加强。那么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双赢,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应该从“预设性的”和“非预设性的”两个方面做起。所谓“预设性的”,说通俗一点,就是要备好课,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导”得精彩,让学生想学。所谓“非预设性的”,说简单一点,就是面对不期而至的教学“意外”,要冷静思考,动用我们的教学机智积极应对既不能回避敷衍,也不能信口乱说,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因势利导,水到渠成。一、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这节课教师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运用了一个最佳的教学思路、设计出了一个相对完美的教学模式那么课就会讲得精彩一些。但是,如果这节课,连教师自己都觉得思路混乱或者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没有理顺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很肤浅,那课就会缺点意思,学生听的也是昏昏沉沉云里雾里。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一定要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学。到底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决定因素还是比较多的。首先是课文的课型不完全一样,精读、略读或者是让学生自读等几种;从体裁上讲,也是多种多样,体裁上有诗歌、小说、散文等,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等;从内容上讲,有的是思想主旨比较显露的,有的是比较隐性的;从大纲的要求上来讲,也不一样,有的明确地作了要求,有的则提示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因此,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也应体现多样性。我们的大师们同仁们就设计了很多教学模式。比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的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课堂教学六步法;钱梦龙的“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析”的自学指导六步法。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等等。以下几种模式值得揣摩学习。第一,板块式教学模式。余映潮老师的典型模式就是“板块教学”和“朗读教学”。这两点实际上是紧密结合的。譬如上诗歌就是“四步学诗法”:朗读、译读、背读、说读。譬如上文言文就是“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上现代文可能就是“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或者“初读感悟——精读评析——泛读迁移”等。当然也可以把这个板块做得更加精致一些,如,“花开四步”阅读教学:桃花三两枝——课前讲演,形式多样激兴趣;百花齐放——初读文章,七嘴八舌谈体验;万绿衬红——避轻就重,评读鉴赏悟深意;花花相印——延伸阅读,纵横拓展阔视野。这种方法是很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