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阅读与练习·第一单元(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爱国情感。2.“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二)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找出其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言,并作赏析:2.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三)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3.为什么说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四)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写出这首诗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作简要分析,并指其作用。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五)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1.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从中预感到了什么?2.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试作分析。(六)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1.结合诗的内容,分析第四句的作用,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人说,边塞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从军行》谈谈你对此的看法。3.王昌龄《从军行》写得好,《出塞》诗也很出名,请写出《出塞》(其一)。(七)塞下曲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1.分别说出诗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并指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阅读与练习(参考答案)(一)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2.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二)1.睡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升起圆圆的明月,“我”与远方的亲人同时看它升起。诗人将所念之人托出,两者紧密结合,道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这首诗对于大家一定也不会陌生,我们从“推敲”的典故中就应知道。1.B(A项就标题设项,考查对“幽居”的理解;B项考查“少邻并”三字的意思;C项考查对“推敲”这一典故的了解;D项考查“幽期”“不负言”,都属于语句的理解层次。应选项为,B项的关键字是“少”,应该读“shǎo”,而不是“shào”。意思是“不多”,解说成“自小”是不对的。)2.C(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