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教案课后教学反思课题: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五第5、7、8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教法与学法:教法:讨论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8页情境图。提问引入。(板书;加减混合)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老师出示“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个条件,到南山站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①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算?②请学生上台板演③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并比较各种计算方法。④完成“做一做”(点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2)出示例4:72-(47+16)=①让学生分析、比较例3和例4两题的区别。小组讨论,交流各自想法。②讨论小括号的作用,本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讨论、汇报。小结:“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③列竖式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积累运用(1)口算教材练习五第8题采取比赛形式,优胜者发小红花。(2)计算教材练习五第5题和“做一做”。(3)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四、总结提升加减混合的笔算式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板书设计加减混合67-25+28=70(人)72-(47+16)=9“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课后反思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运用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含义及计算顺序。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个别学生做题速度太慢,与计算快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