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究竟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保藏。《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解并描述了哲学的有关学问,供应了走向哲第1页共16页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犹如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学问,而是引导我们谛视自我、发觉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般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当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学问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学问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问不断更新,第2页共16页新状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意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以增加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建性。要实行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学问、依法行政学问、平安学问,确保学习成效。二、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第3页共16页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意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意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间或、侥幸之心,恒久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当然还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要客观的相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相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第4页共16页特长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指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想方设法化解分歧达成一样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哲学与人生》读后感2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老师就说这是大师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读《哲学与人生》之时,就经常扪心自问;在读完《哲学与人第5页共16页生》之后,觉得不得不写点什么,始终就有东西从心底里想流露。但觉得我等之辈去对大师之作指指引点,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转念一想,读后感,只是写给自己的记忆,是和以后的我共享此时的我的感受,总不能让大师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划过。傅佩荣,国学大师,中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殊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或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假如深思,却觉得有许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更加思索。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第6页共16页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当打开这本书,发觉似乎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渐渐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醉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觉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终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洁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第7页共16页正如书中所言,我始终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