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目标之一。当学生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学习科学课时,将要学习许多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简而言之就是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反映了事物或现象的联系,体现的是一种科学观念。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况且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应该在“科学概念”的引领下开展,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与我们现阶段科学公开课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比较,来分析其中的利害得失,凸显一些常见的课堂现象和处理方法对于小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负面影响。一、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充分暴露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把学生前概念暴露出来的主要方法是: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出问题,教师鼓励并激发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猜想和解释,在必要的时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质疑和辩论。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或课下专门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以此获得学生的前概念。把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出来后,教师还要对它们进行一些分析、梳理和归类,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教材中的体现是,在课文的开始,可以围绕着新的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作为前测把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出来。在教材种也确实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状态,并且是让孩子们自己先预测沉浮状态,说出理由,最后写结果。预测理由的时候,许多孩子就写了:沉,重、里面没有空气……而浮,是轻、里面有空气……我因为参与了“浮力前概念”的探查活动,所以我在教学时,除了按照书中教材教的同时把重点反复在了追问上:重?比什么重?轻?比什么轻?有个别孩子会说:比水重。而我这时就继续追问:比多少水重?基本上没有孩子能答出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我就引入“排开的水量”的科学概念,同时讲解“同体积”,这样,难点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很轻松。二、有效指导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提升前科学概念。1、进一步改正和完善科学概念。实践证明实验方法是引导学生将前科学概念提升为抽象概念的重要因素。无论学生是带着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想法走进课堂,都需要在基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验证。所以,教师应创造条件增加实验的机会。同时实验应尽可能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实验,把实验结果与自己的预测结果对比。这不仅能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建立科学的理论,使学生信服科学概念的正确性,还能验证某些假设,纠正心目中的一些错误观念。2、指导学生灵活应用新概念。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新获得的知识经验,对现象提出新的解释,提出新的问题,利用新获得的经验,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拓宽对问题的理解,发展新的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新的探究活动中,从而丰富并完善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当学生形成某一概念后,让学生完成一些观察、实验或调查、考察等活动,在活动中灵活应用新概念。如在学生完成对磁铁的两极及相互作用的探究活动后,给学生一块未标明磁极的条形磁铁,让学生辨析磁铁的磁极。这一活动对学生完善自己刚刚形成的对磁铁性质的认识就有很强的作用。三、重视概念之间的联系,充分挖掘新概念与前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点维特罗克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指的是学生将经验、概念、原理、知识框架建构起联系的过程。正是在概念之间和概念内建立联系的过程才产生了有意义的学习。建立概念之间联系的重要方法是类比的应用。它是促进学习者在已有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有效工具。为此,教师必须在弄清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前概念中可以利用的因素,努力寻找学生前科学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差异与内在联系,为新概念的建立牵线搭桥,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1.把握前科学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同化交接区。在教学过程中,当既有知识与待学知识之间有共享属性时,概念的改变是较容易发生的。因为学生的感性材料基本能解决将要建立的概念。在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