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溶解与乳化溶液•溶液: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特征:均匀性、稳定性。均匀性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组成: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讨论讨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确定的??体系溶质溶剂气+液固+液液+液无水有水气体液体固体液体量少量多非水物水注意:1、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而溶剂只有一种。2、溶液不一定是液体,但初中阶段溶液一般为液态。3、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上把固体或气体看做溶质,液体看做溶剂。4、当状态相同的两种物质混合形成溶液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一种叫溶质。注意:5、其他物质与水混合形成溶液时,无论水量有多少,水都是溶剂,水是最常见的溶剂。6、若加入的溶质没有完全溶解,那么溶质是实际溶解的那部分,未溶解的不是该溶液的溶质。7、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那么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8、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无水部分作溶质,结晶水作溶剂。水以外的溶剂•酒精(碘可溶于酒精配制碘酒)汽油(可溶解油、易燃)香蕉水(是优良的有机溶剂、易燃)氯仿(优良的有机溶剂、有毒)说一说-关于溶液的认识(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3)将蔗糖溶液和NaCl溶液混合后还是溶液吗?(4)溶液里的溶质只能是一种物质吗?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实验假设:有可能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是:假设1温度假设2溶质颗粒的大小假设3搅拌条件加热实验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水温水量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食盐观察时间相同加热能加快溶解碾碎实验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颗粒大小水量相同水温相同水果糖量相同同时加水果糖观察时间相同碾碎能加快溶解搅拌实验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搅拌水量相同水温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食盐观察时间相同影响溶解速率因素结论:加快溶解速率的情况升高水温减小固体溶质的颗粒使用玻璃棒搅拌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温度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搅拌”条件影响溶解的因素•1、溶剂温度越高,溶质的溶解速率越快。•2、固体溶质的形状影响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粉末状溶质比块状溶质在水中溶解快。•3、越搅拌溶剂,则溶质的溶解速率越快。小结:•1.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2.什么是溶液、溶剂、溶剂,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3.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见过下列产品吗?•魔术冰袋•化学发热袋化学加热——自动加热方便面物质溶于水后的温度变化•有的温度升高(放热反应),有的温度降低(吸热反应)。这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如:探究活动•NaCl、NH4NO3、NaOH三种固体溶解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实验结论:•氯化钠溶解后溶液的温度不变,说明溶解的过程无吸热也无放热;硝酸铵溶解后溶液的温度下降,说明溶解的过程是吸热的;氢氧化钠溶解后溶解温度升高,说明溶解的过程是放热的。•拓展与应用利用硝酸铵溶解时的吸热现象,可制成“化学冰袋”,这种冰袋特别适合在野外应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浓硫酸、NaOH固体等溶于水温度升高;(2)NaCl等溶于水温度不变;(3)NH4NO3等溶于水温度降低。思考:李美经常用“立白”洗涤剂洗碗,如果不用,为什么很难洗干净油污?【实验7-3】乳化•1.在1支试管中注入3ml水和数滴植物油,观察到的现象是植物油和水分成上下两层2.剧烈振荡试管,摇匀后观察到植物油会分裂成很小的油滴,并与水混合3.静置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是植物油和水又重新分开成上下两层4.向试管里滴加洗涤剂,振荡,静置,细小的油滴和水不会分层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如牛奶和豆浆)•乳浊液不稳定,易分成两层。但当加入洗涤剂并振荡后,就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