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而其中的边塞诗以空前绝后的庞大阵容和突出的成就,成为了诗坛的一支奇葩。今天我们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被人们称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二、作者介绍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长七言歌行。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岑嘉州集》。三、诗文赏析(一)聆听感受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2、读准字音(二)整体把握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三)赏析咏雪部分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和都护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穿插互文见义。是两个词本来要和在一起,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解释是要把两个字合起来讲。如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烟月笼寒水烟月笼沙。描写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2、赏析诗句(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过渡:古诗词语言凝练,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所以品味诗词,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关键字、修辞、内容、情感,技法等)“忽如:不仅写出“胡天”变化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还且还传神的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与好奇。以梨花喻雪因梨花和雪相似,洁白、鲜润。诗人用春景比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喜悦与温暖。另外“千树万树梨花开”创造了春意盎然的意境颇具浪漫色彩。要品评这两句,恰有一个成语叫妙手回春。。(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将是身边的用品来衬托天气的寒冷,这是通过人的感受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属于侧面描写。角度新颖。请看他的另一首诗《走马创新奉送出师西征》中的诗句“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刚磨好的墨汁连字还没来得及写就冻上了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